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遥望宋朝-遥望宋朝节目串词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唐宋作为两个紧密相连的朝代,常常被人拿来比较,相比于唐朝的大气豪迈,宋朝更显得婉约许多。唐宋两朝都是十分包容的朝代,唐朝的万国来朝,宋朝的商业帝国,无论哪一个都让别的朝代心折不已。就算是在文化方面,两朝也是旗鼓相当的,唐诗宋词互为犄角之势。唐诗重在豪迈雄浑,宋词重在殷切哀婉,尽管如此,这两个朝代的边塞诗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唐朝时期,边塞诗称得上是主流文化,而在宋朝时候,边塞诗却别边缘化,取而代之

遥望宋朝-遥望宋朝节目串词

唐宋作为两个紧密相连的朝代,常常被人拿来比较,相比于唐朝的大气豪迈,宋朝更显得婉约许多。

唐宋两朝都是十分包容的朝代,唐朝的万国来朝,宋朝的商业帝国,无论哪一个都让别的朝代心折不已。

就算是在文化方面,两朝也是旗鼓相当的,唐诗宋词互为犄角之势。

唐诗重在豪迈雄浑,宋词重在殷切哀婉,尽管如此,这两个朝代的边塞诗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唐朝时期,边塞诗称得上是主流文化,而在宋朝时候,边塞诗却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

为什么边塞诗会在宋朝被边缘化,宋朝有那么多战争,为什么写战争方面的诗词作品反而没有唐朝出名呢?

一、唐宋边塞诗异同,差距巨大

在唐代时期,边塞诗可谓是走上了历史的高潮,现存的唐朝边塞诗多达两千多首,是其他朝代边塞诗的总和,而且这些大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唐朝边塞

像是高适,岑参这一类的边塞诗人已经被选入语文课本,在我们的课程中可谓是必备项目,但是宋朝这一类的诗人数量似乎特别少。那么唐宋两朝的边塞诗究竟有何异同呢?

1. 背景、诗词题材相同

宋朝和唐朝的边塞诗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在那个连年征战的年代,很多人都生活在战争的侵袭中,面对这样的情景,边塞诗才慢慢的发展而来。

而唐朝和宋朝的边境形势也是差不多的,都是面对外族人的侵袭。

而这个侵袭的时间还非常频繁,因为当时的外族人作为游牧民族,常常会在没有粮食的时候来边境烧杀抢掠。

面对这样频繁的战争,士兵不堪其扰,所以在外打仗的人常常会发出感慨,而这个感慨就是边塞诗。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阴山

这就是当时边塞诗典型的表达方式,此类的作品在当时层出不穷,其实是来自于对连年征战的感慨,这是因为唐宋两朝与外族的战争,都是比较频繁的。

2. 情感、风格表现不同

虽然唐宋两朝的边塞诗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多少共同之处,除了题材和对于战争的感慨相同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相同之处了。

在唐诗之中,边塞诗一般都表现的比较豪迈,一般气势雄浑,读来就让人感觉心情激昂。

在唐朝的边塞诗中一直都是昂扬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甚至这种乐观的情绪也可以影响旁观的人。

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基调昂扬的热情仿佛能让人看见他们杀敌归来的快意。

而宋朝的边塞诗表达形式却不相同,相比于唐朝的豪迈,宋朝更像是脉脉的悲怆。

这种悲怆一样就让人心底凉透,或者是对于家国破碎的愤懑无助。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可见宋朝的边塞诗大多是描述当时的场景或是对于家国的喟叹。

天平山

唐宋两朝的边塞诗不同除了诗词方面的本身的不同,还有唐朝边塞诗是主流学派,而在宋朝边塞诗却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诗派。

同样是边塞诗,唐朝和宋朝的为何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二、宋朝重文轻武,主流文化的差异

宋朝和唐朝的主流文化其实存在巨大的差异,唐朝是一个包容的朝代,海纳百川,其中什么样的人都有。

但是宋朝却不同,虽然宋朝同样缔造了商业帝国,当年在宋朝做生意的外国人也很多,但是宋朝的主流文化对于边塞诗是十分排斥的。

1.宋朝重文轻武

宋朝最开始的基本国策就是重文轻武,对于文人的看重远远高于别的朝代。而对于武将,宋朝就没有那么多好脸色了。

武将在宋朝的数量其实不少,但是却容易不被重视,加上在宋朝边境,辽国虎视眈眈。边境经常爆发摩擦。

松辽边境

宋朝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注重武力的,对于武将和士兵也多有优待,募集的士兵不仅有丰厚的俸禄,还有完整的善后机制。

从这个方面来说,宋朝的士兵是非常有保障的,如果不幸在战争中去世,国家会照顾家人。在招收士兵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

“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这是《梦溪笔谈》中对于宋朝士兵的记载,说他们比魏武卒还要强壮两倍。

但是即使有如此充分的准备,宋朝还是打不赢人人皆可做战士的辽国,在双方战争中,战况不相上下

但是檀渊之盟之后,双方的武力却变得很悬殊,主要是宋朝觉得没仗可打了,所以对于武将也就不重视了。

在不断的发展中,武将就已经被边缘化了,同样被边缘化的当然还有边塞诗。

2.宋朝社会风气

除了重文轻武之外,边塞诗被边缘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

宋朝文人

在宋朝时期,文人走上权利的中心,相比于武将来说,文人偏于文弱。

当整个社会都推行这个概念的时候,那么社会上的风气也是偏于文弱的,这从当时的文化倾向就可以看出来,婉约词派在当时崛起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除了诗词方面,就连日常生活,也在向着精细化方向进展,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股靡靡之音中。

在辽宋双方都放下战争的时候,宋朝选择了给岁币这种屈辱的方式来维护和平。

没有仗打,文人势大,社会上文人是主流,这个社会风气也影响了边塞诗的发展,基本上边塞诗在北宋的历史上算得上查无此诗派。

而在南宋却还得到了一点发展,但是这个发展却是因为宋朝的疆域不断缩小。靖康之耻后,不但宋朝的皇族被掳走,而且就连都城也落在了金人的手上。

“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这是当时对于金人攻破汴京的记载。

国破家亡之后,宋人才幡然醒悟,日日醉生梦,愤懑于国家衰亡,自己却无计可施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段是时间的发展,宋朝的边塞诗才开始慢慢崛起,而这个崛起的主要路径,就是对于愤懑悲凉的基调,这也是宋朝边塞诗的一大特点。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代表作,从宋朝的边塞诗发展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轨迹。

三、宋朝疆域缩小,边境环境的不同

宋朝边塞诗稀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和唐朝的边境不同。宋朝的边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边境并不相同。

边塞

在其他朝代,边境应该是站在长城的城墙边上,遥望远方的落日,正是因为这种庞大的景象,才会让人发出豪迈磅礴的感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边塞诗更像是当时环境的一种描述,而相比于关外的大漠风沙,关内的生活就要和煦得多。

要知道宋朝的疆域并不大,甚至比不上全盛时期的辽,相比于宋,辽国已经入关多年,何况还有西夏和金人。

所以总体来说,宋朝的边塞和唐朝的边塞是两回事。

看到的景象不同,自然所产生的情感也不同,这也是宋朝边塞诗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宋朝人来说,边境其实和都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杂混而居的生活已经麻痹了宋人的神经。

土生土长的宋人是不可能见过唐朝边塞诗中描绘的景象的,因为宋朝的边境是在和辽人交界的地方。

没有什么玉门关,也没有大漠孤烟,这对于文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遗憾,所以对于宋朝人诗词中和唐朝人诗词中所宣泄出来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玉门关

宋人不能理解唐人的边塞诗情怀,唐人也不能理解宋人家国破碎的愤懑。

结语

宋朝和唐朝的边塞诗几乎可以称得上天差地别,除了所写诗的类型和战争的背景相同之外,几乎没有一样的地方,从语言风格到表达情感,甚至数量上都不相同。

相比于唐朝边塞诗的豪迈,宋朝边塞诗除了寥寥无几之外,还有一种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悲戚。

这和宋朝社会的重文轻武脱不开关系,最主要是宋朝的疆域远远小于唐朝,一个人的见识很容易影响思想情感。

对于宋朝人来说,唐朝人边塞诗中所描绘的东西,更像是虚无缥缈的梦境。

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同样也决定了一个群体的高度,更是决定了一个朝代的高度,正是因为没有直面边关苦寒,宋朝人写不出唐朝边塞诗里的意境。

关于宋代历史战争的诗句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宋朝的村庄:

重翻《水浒》,不重情节,专注细节。

史进所在的史家庄,“田园广野,周遭青缕如烟,四下里绿茵似染。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如果这还有些文学虚描,那这一句量化后就有了视觉震撼:“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

二三百株大柳树合围的村庄只是宋朝一个普通的村庄。

晁盖的东溪村、阮氏三兄弟的石碣村,都是流水绿树绕孤村。柴大官人的东庄,竟然可以“数千株槐柳疏林”。最奇的是祝家庄,村中尽是盘陀路径,进得去出不来,但有白杨树的转弯便是活路,否则是路。难怪景阳冈养得了大老虎―景阳冈不是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山下有酒家,行四五里地,就到老虎出没的冈子下。

景阳冈的林子不是一般的密。宋朝的树林也不是一般的密,藏兽 *** ,还藏村庄,江湖好汉在惩恶扬善。

真是山明水秀的宋朝,连糙莽汉子鲁智深一路行来,都要贪恋山水。书里随着他的行脚尽是这样描写:远远的杏花深处,一家挑出个草帚儿,傍村小酒店,斜插桑道边,矮篱笆用棘荆编。

每家酒肆,都是“杨柳岸晓垂锦旆,杏花村风拂青帘”。每个村庄都是“茅檐傍涧,古木成林”。地名也是望得见林木森然的样子:野猪林、桃花村、快活林、飞云浦、赤松林、十字坡前也有一株四五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仿佛觉得,有了这些气势磅礴的树,就天人合一,符合心跳舒缓入定,进入一种同草木共呼吸的状态,做什么事都是适宜的。

“树木是神物。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黑塞在《树木》里说。

我们的古人早已意会。

《诗经》不必说,完全是草木葱茏的年代。古诗十九首,郁郁园中柳,青青陵上柏。汉乐府: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魏晋狂人在柳树下打铁,竹林里弹琴饮酒复长啸。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以及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简直成了古人村庄的模板。《聊斋》里的王子服去访婴宁,“约上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李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脱俗得不食人间烟火,难怪婴宁一直在笑。

曾经的村庄,未见村舍,先见树。树是村庄的标志、衣裳、脸面。树比老房子更能代表村庄的精气神。无论是村边河沿,路旁道边,还是房前屋后,都有树。

老家村中央有几十株百千年参天古木,它收藏风雨、鸟鸣,村庄的呼吸、兴衰,完整地保存了我的童年。村子正在衰老,但这些树仍然好好地活着。每次回家,我都不忘去探望这些树,就像看一位亲人。浔热希见证着,迎来送往着,也护佑着。

从生态的角度说,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好时代已过去。那些正在不断消失的乡村,要么变得丑陋,要么被整容而毁容,村庄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境地,唐诗宋词像一则则谎言。你如何向现在的孩子们描绘茅檐、牧童、炊烟、雁叫、乌啼,还有那些被树林环抱的村庄?

村庄还在,树不见了。树还在,鸟不见了。鸟还在,风不见了。

风不见了,鸟不见了,再也没有衔来草木的种子。

树就不见了。

村庄也消失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6.22

以上就是宋朝的村庄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收藏

宋朝村庄

请推荐一些关于宋代美学的纪录片?

1. 宋朝描写战争的古诗有哪些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渔家傲·塞下秋来》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雪,犹未耻,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 关于古代战争的诗句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

2、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唐·杜甫《石壕吏》

5、战士军前半生,美人怅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8、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南宋·戴复古《淮村兵后》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0、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别》

11、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1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

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3. 关于古代战争的诗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

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

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

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

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

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

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4. 有关战争的古代诗句

卢纶: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5. 古代战争的诗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6. 古代关于战争的诗词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虞姬《和项王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许浑《塞下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李约《过华清宫》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马戴《出塞词》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宋代的送别词有哪些

《南宋》

我曾想过如果可以穿越,我愿意回到什么朝代。思前想后,不是武德充沛的唐汉,更不是三国两晋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是南宋。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冠绝全球,第一次取消宵禁百姓首次有夜生活可言。迷失在勾栏瓦肆软玉温香,丰富的文化生活滋养出的是独特的美学与审美,以《南宋》来领略宋朝的美学,不失为一个取巧的捷径。

《南宋》让我有机会认识到消失在现代人视野中的宋代文明。纪录片真实还原了南宋的历史背景、文化风土和人情世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观看后,我对中国封建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增强了自己在文化底蕴方面的修养。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被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所震撼。它揭示了一个繁盛的王朝,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风雅的社会生活模式。通过精心拍摄和低调浪漫的叙事方式,纪录片将南宋的文明恢弘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南宋》共有7集,按照诗词,戏曲,书画等一一介绍南宋的人文文化,和南宋基调一致,没有给人孱弱之感,更多的是惊叹其文化艺术以及科技上的创新,客观真实地反映南宋经济的繁荣,拍摄手法上浪漫且低调。分别以《遥望中原》、《临安梦华》、《诗词流域》、《宋画家乡》、《戏文南北》、《发明时代》、《回望未来》为主题。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宋代美学十讲》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门视频课给我带来了一次与宋代文化的亲密接触。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韵味的时代,用心感受着宋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学追求。

这门视频课真正让我热爱宋朝的原因是它将宋代文化以一种生动、贴近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十位名家大师阵容的解说,为我揭示了宋代人的智慧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课程中的多个经典故事和核心知识点,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宋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观看这门视频课后,我对宋代的文艺、美学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我来说,宋代是一个追求平衡的时代,无论是儒家思想的兴盛,还是文人雅士的风靡,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插花、煮酒、焚香到读书,无不彰显出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看完《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我不禁反思了当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到压力重重,而了解宋代的文化精髓让我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注重内心的平衡与修养,这样的改变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给我带来了一次深入了解宋代文化的体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宋代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次文化之旅,我深刻感受到宋代的价值观和美学启示,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问题一:宋代的诗人写的送别词,写景词三首 送别词

1.雨霖铃?寒蝉凄切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临江仙 送钱穆父》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

鹧鸪天?送人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写景词

1.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问题二:宋朝的词爱国词,送别写景词有哪些各2首 爱国词

1.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送别词

1.雨霖铃?寒蝉凄切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临江仙 送钱穆父》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写景词

作者:苏轼

1.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苏轼

2.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三:请问北宋送别著名的诗词有哪些?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问题四:宋代诗词送别诗 《送别》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 。

陈侯立身何坦荡 ,虬须虎眉仍大颡 。

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 。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 ,洛阳行子空叹息 。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舟行2,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1,浩然离故关2。

高风汉阳渡3,初日郢门山4。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5。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6。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1,耻为游子颜2。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3。

所志在功名4,离别何足叹。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1。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2,江头潮已平。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1,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2。居人匹马映林嘶3,行人去棹依波转4。 画阁魂消5,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1,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4。楼高莫近危阑倚5。平芜尽处是春山6,行人更在春山外。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1

王观

水是眼波横2,山是眉峰聚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4。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 遗曲.

问题五:宋代的送别词要写清楚字排名和题目作者朝代以及千古流传的名句 柳永的凄凉送别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 送陈章甫 1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阴长2。

青山朝别暮还见 ,嘶马出门思旧乡3 。

陈侯立身何坦荡4 ,虬须虎眉仍大颡5 。

腹中贮书一万卷6 ,不肯低头在草莽 7。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8。

醉卧不知白日暮 ,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 ,津口停舟渡不得9。

郑国游人未及家 10,洛阳行子空叹息 11。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2。

谢亭送别1

许浑

劳歌一曲解舟行2,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1,浩然离故关2。

高风汉阳渡3,初日郢门山4。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5。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6。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1,耻为游子颜2。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3。

所志在功名4,离别何足叹。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1。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2,江头潮已平。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1,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2。居人匹马映林嘶3,行人去棹依波转4。 画阁魂消5,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1,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4。楼高莫近危阑倚5。平芜尽处是春山6,行人更在春山外。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1

王观

水是眼波横2,山是眉峰聚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4。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六:宋词中的离别词 离别的诗14首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触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

问题七:宋代的离别词表现了当时社会什么现状 面对着长亭,竟无语凝噎,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念去去,骤雨初歇,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

今宵酒醒何处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朝代宋代

寒蝉凄切。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冷落清秋节,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执手相看泪眼,却没有畅饮的心绪:婉约 宋词精选 惜别 爱情 高中古诗 离别 宋词三百首 写景 词 其他 情感 场景 景色

译文 注释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暮霭沉沉楚天阔,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也如同虚设,千里烟波?

标签。

便纵有千种风情,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一阵急雨刚停住。

都门帐饮无绪,更那堪。

握着手互相瞧着?杨柳岸,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好风景,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对长亭晚。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留恋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与何人说,一片烟波。

这一去长年相别,正是傍晚时分,满眼泪花,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兰舟催发。

此去经年,这一程又一程,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千里迢迢,晓风残月,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

问题八:宋代的离别诗四句话十首 01.悼亡 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泪涟涟。

02.寄内 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後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03.九绝为亚卿作 韩驹

君去东山踏乱云,後车何不载红裙。 罗衣啪∩舜豪幔只有无言持送君。

04.其二 韩驹

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 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

05.荆南别贾书东归 郑震

来时秋雨满江楼,归日春风度客舟。 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

06.送外 谢氏

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 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染斑。

07.送夫从军 杨氏妇

海坛门外浪滔天,妾上城楼君上船。 回首西风深巷底,梅花霜月夜如年。

08.送水云归吴 袁正淑

抱琴归去东海滨,莫逐成连觅子春。 十里西湖明月在,孤山寻访种梅人。

09.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010.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top

问题九:谁给我说宋朝送别著名的诗句告诉我一下 13、《竞渡诗》 卢肇?唐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

宋代还有哪些诗人

 《赤壁赋》在课文中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在文章中有很多的名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苏轼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签署公事”,应“思过而自新”。他的处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闷的一个时期,当同时又是他创作上丰收的时期,他前后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念奴娇)等著名作品。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赋的起首三句从“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至此,苏轼出游的乐趣到达了高潮。

 读此段文字,我们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苇叶般的小船上,有着同样的飘飘欲仙的感觉。特别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句,其中“徘徊”二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满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紧接着下一段,作者又描写游人怎样“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有清风,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对酒当歌,朋友们敲着船舷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兰做的桨,桨儿摇击着水里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动,面对这良辰美景。我心怀悠远,遥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么叫“空明”?一轮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么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随着水波流动,就是“流光”。棹桨拍打着水中月就是“击空明”,小船在荡漾着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游人的游兴,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风流人物,对景怎能不怀人呢?

 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先是笼统地写箫声“呜呜”,是那样的低沉、沉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里用了四个“如”字,箫声好像有无限的忧怨,无限的思慕,好像在低声哭泣,又好像在诉说自己的衷肠,这里既写出了箫声,又反映了吹箫者的心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处是用粗细来形容声音的高低,怎么“如缕”呢?这是用线来形容声音细微而长,将断不断的样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是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本来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现在客人吹出这样的箫声,苏轼必然要问为什么?这就引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看法的大问题来,情节发展极为自然。

 文章写道:“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然”是写苏轼忧愁的面部表情,还写了一个动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较随便,现在听了这箫声,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不像刚才那么悠闲自在了。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曹操的诗不少,为何只想到这两句?作者来到孙、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联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联想到“月明星稀”这句诗。此处有借孟德之诗,写眼前之景。

 下面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何况我们这些“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伤的感情寄托在箫声之中了。这里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客人的议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样。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江水实际上并没有消失:月亮有圆有缺,而月亮实际上并没有亏损。因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

 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们所有的,“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有江上的清风,东山之上的明月,听到的是风声,看到的是皎洁的月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这种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乐观的。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相类似。

 苏东坡的这一番话把客人说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转悲为喜,相视而笑,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写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盘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兴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畅,睡得香,等到睁开眼睛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总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写,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都浑然一体,胜意迭出,文辞优美。特别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谈话,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说理文,它通过生动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亏,以及风声月色,讲出变与不变的道理,在抒情中带说理。

 苏轼用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诗描绘了一幅诗意十足,含意深远,意境优美的赤壁夜游图。使我们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满了遨游之乐。

 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写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与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赋》既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宋代诗人留下了哪些黄鹤楼的著名诗词?

 宋代时期,是人才济济的时候,诗人众多,那么,宋代还有哪些诗人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下。

  宋代还有哪些诗人

 文天祥 文彦博 方 凤 方 泽 方惟深 王 令 王 迈

 王 炎 王 质 王 奕 王 琮 王十朋 王安石 王安国

 邓 肃 乐雷法 冯 山 冯去飞 冯取洽 叶 适 叶绍翁

 叶梦得 司马光 司马池 左 纬 石 介 刘 过 刘次庄

 刘克庄 华 岳 危 稹 吕 顶 吕本中 吕南公 孙 觌

 宇 绍 安如山 朱 弁 朱 松 朱 熹 朱淑真 江端友

 米 芾 许月卿 严 宇 何应龙 何梦桂 余 靖 利 登

 吴 涛 吴 儆 吴锡畴 宋 祈 宋 庠 张 先 张 耒

 张 泳 张 俞 张 琰 张舜民 张道洽 李 钢 李 唐

 李 彭 李之仪 李彭老 李清照 杜 常 杨 亿 杨 朴

 杨 蟠 ?杨徽之 汪 莘 汪 藻 汪元量 沈与求

 苏 庠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苏舜钦 辛弃疾 连文凤

 邵 定 绍 雍 邹 浩 陆 游 陆 壑 陈 均 陈 亮

 陈 起 陈 造 陈 焕 陈与义 陈允平 陈文龙 陈师道

 陈傅良 周 莘 周 密 周 弼 周必大 周邦彦 周敦熙

 周紫芝 宗 泽 宗 珂 林 升 林 逋 林希逸 林景怡

 欧阳修 武 衍 罗与之 罗公升 范仲淹 范成大 郑 协

 郑 震 郑 獬 郑文宝 郑思肖 俞 桂 俞紫芝 俞德邻

 寇 准 寇国宝 姚 镛 姜 夔 柯茂谦 柳 开 柳 永

 洪 炎 洪咨夔 魏了翁 胡直孺 贺 铸 魏 野 赵 蕃

 赵师秀 赵汝燧 饶 节 菁 桃 唐 庚 家铉翁 徐 玑

 徐 俯 徐 积 徐 铉 徐 照 敖陶孙 柴 望 真山民

 秦 观 翁 卷 郭祥正 钱惟演 陶 弼 高 荷 曹 勋

 梁 栋 潘大林 章 甫 萧立之 萧德藻 黄公度 黄庭坚

 龚 开 彭秋宇 惠 洪 惠 崇 曾 几 曾公亮 程 俱

 葛天民 葛起耕 董 颖 谢 逸 谢 翱 谢枋得 道 潜

 道 璨 韩 驹 韩元吉 韩希孟 楼 钥 裘万顷 潘 阆

 穆 修 薛季宣 戴复古 魏 泰 皇甫明子 曾 巩 朱 槔

  附:宋代文天祥故事

 公元1283年,历史意义上的南宋作为一代王朝已于三年前随着陆秀夫的厓山一跃宣告灭亡,于是此时的我国纪年便名正言顺地记为元至元十九年。也许还有一个人直到此时仍固执地认为大宋还活在他的丹心、血液和骨头里;也许这个人还时常为那个享国日短的末代皇帝赵昺南向而泣,并且替他拟定他应得而未得的庙号以尽君臣之义;甚至违背常理地把他生命中的这最后一年记作宋祥兴五年……既往的空白和汗青的沉默让“也许”充斥了想象的空间,而我们确凿知道的只是这个人的名字以及此后八百年间每至民族危亡时就会被人想起的他的事迹和诗文。事实上这一年,准确地说是三年多来,他只是燕京兵马司土牢里的一名与众不同的囚犯。

 时光倒流四十七年,江西庐陵(吉州)一个家底殷实但不富有的读书人文仪,在宋理宗端平三年的某一天第一次做了父亲。不错,这个庐陵就是《醉翁亭记》里的那个“庐陵”,但在文仪时代,让每个庐陵人骄傲的还不是时常提及的这篇文章,而是塑在乡贤祠里为同乡后辈奉为精神导师和立身楷模的“四忠一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杨忠襄公(杨邦义),周文忠公(周必大),胡忠简公(胡铨),杨文节公。和所有的父亲一样,文仪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并因为自己忝为读书人却未能跻身仕途为国效力,便把这种理想和责任感以名字的方式烙在儿子的身上。据说这个孩子降生的时候,文家屋顶上云霞笼罩,于是文仪的儿子就叫做云孙,字天祥。待到以字入贡后,以天祥为名,字宋瑞。他就是本篇的主人文天祥。

 天之祥,宋之瑞,设身当时怎么看都是个好名字。历史会证明给我们看,这个名字的主人将会怎样把这个名字从欺天的祥瑞之说变成真真正正的事实。假如从德佑二年(1276)伯颜大军进驻皋亭山虎视临安算起,文天祥至少使南宋挣扎着延续了两朝四年。因为在宰相陈宜中秘密出逃,人心涣散,恭帝年幼,谢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束手无策只知啼哭的混乱局面下,冷静地提出二王南走保存宗室的主张的正是文天祥。

 宝佑四年(1256),年仅弱冠的文天祥赴临安应试,集英殿上暮气沉沉的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时,也是眼前一亮。主考王应麟“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的评语在耳,一篇洋洋万言、切中时弊、锋芒十足的殿试对策在目,再加上这个极有吸引力的名字(这不是信口胡诌,晚清慈禧也做过这样的事),一闪念间,理宗皇帝也心潮澎湃: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够挽回大宋颓势的国运吗?

 千万不要怀疑一个封建帝王对他的国家的关切是否出于纯真!换个角度想,在天下为家的社会里,还能有谁比皇帝更关心这跟他姓的江山呢?这不仅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而且是他的权威赖以确立和传诸子孙的根本,更是千辛万苦的祖宗留下的神圣遗产,一个出身和教育都无比高贵的男人千载之后立于卷卷史书的颜面。——当然,由于所在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然,他面对的诱惑要远远超过这些,比如女人、书画、音乐、诗词,甚至捣鼓钟表。谁还能没有点小爱好呢?而他们的大多数意志又不是那么坚强。不过诸位倘若因此便以为皇帝并不在乎自己的国家的话就错了——理宗皇帝提起那只象征最高权力的朱笔,轻轻一钩便把考官呈报名单上列第七的文天祥擢为状元。

 今天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想象中了状元,尤其是宋代的状元是何等风光的一件事。天子门生的荣耀,满朝亲贵的青睐,普天下妙龄女子暗许的芳心,以及各级地方长官接连而至的宴请(这甚至是国家定制),大宋朝最伟大将军的凯旋仪式相比之下也会黯然无光。闻喜宴上,意气风发的文天祥即兴赋诗道:“于皇天子自成龙,三十三年此道中。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但坚圣志持长久,须使生民见泰通。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唯有厉清忠。”〔2〕

 真是“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3〕(宋代进士科实际每年取四五百人,多至唐代十倍)。如果说汉唐之时,文人儒生还须到边庭风餐露宿建立军功才能实现其封侯之梦的话,那么到了守内虚外的宋代,进士及第就已经踏上了通往极人臣之位的通衢。一代名将狄青以大功入枢密(这已经是特例了)仍倍受同僚轻视,无处诉苦只好自怨自艾“但少一进士出身耳”〔4〕。这样,在紫袍和红袖的海洋里,任是儒学修养再深厚,年方二十的文天祥也不免年少轻狂飘飘凌云起来,凭着优厚的`俸禄,和宋代许多名臣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一样,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养了一大群歌伎。

 国家命运总是在一种奇怪的合力左右下,行驶于历史的航道。它往往在人们无法确定坐标的某一点转向其倾覆的亡之旅。然而,出于公平的原则,某种对当事人而言无迹可循,无征可求,有人称为规律,有人称为天意的东西,会在这艘船上安排一两个视力极好的了望员,或者经验极丰富的老水手,并让他们来意识到这一点的存在。于是,他们会惊骇地发出种种警报,做出种种可怕的预测,提出种种可能的方案(尽管未必真的有效)。而更多的人,甚至船长,则害怕转舵所激起的浪花会搅扰他们的清梦而宁愿相信那只不过是杞人忧天或是别有用心。如果有人能够从高空来俯视这条航道,他一定会发现大宋这条破船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千丈飞瀑的最边缘。回顾宋代的历史可知,值得注意的只是两个为当时许多人痛骂而为后人景仰的政治家的名字:范仲淹和王安石。范的庆历新政涉及改革官制、整顿武备、重视农桑等等,不到一年即告废止;三十年后王的新政包括政治、军事、农业、工商、文教等,其深广程度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仍让人惊叹不已,辛苦经营五年有余,还是随着神宗的而彻底付诸东流。

 多年以后,文天祥在狱中痛定思痛时,想起庆历三年九月(1043)范文正公的那篇实施新政的纲领性文件《答手诏条陈十事》,仍觉字字切肤、句句刻骨:“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我国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浸。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这哪里是一份奏折,分明是满纸的忠心碧血!此时的文天祥更深刻地明白了开庆元年(1259)他提出改革军政方案的《己未上皇帝书》(文天祥的改革主张在其《殿试第一策》亦有陈述,但高考作文写得再好也不会影响国家决策,故不算)的不被采纳并不是他个人的不幸。他只不过丧失了他崛起仕途的第一个机会,而大宋却丧失了它自救的最后一个机会。

 后世有人在瞻仰文丞相祠的时候,感慨间写了这么两句诗:“捧土障洪河,一绳维大厦。”(杜光荐《哭文丞相》)文天祥有知必定心有戚戚。从开庆元年被贬到空坑战败海丰被俘,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天祥东奔西走殚精竭虑所从事的,无非就是一个医生对一个绝症晚期病人所做的工作。他同样也面临着在那样的境况下医生所面临的道德难题:延长其生命同时增加其痛苦,抑或是减少其痛苦同时结束其生命。元朝的如日中天和大宋的江河日下都是那么无庸置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对得起国家,又对得起军民百姓和自己的信仰良心,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可以想见,即便文天祥的脑子里偶尔闪现过“随他去吧”这样的念头,也会立刻被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所扼杀,并继之以深深的内疚和加倍的忠心。自古华夷不两立,只有以夏变夷者,岂有以夷变夏者?夷狄又是什么?茹毛饮血畜生一样的东西……任何务实的考虑在这个以道德为至上的国度里,都会在一些今天看来很可笑的判断面前不堪一击。文天祥的选择只能有一个,否则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知道的文天祥。尽管他的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仅是个人的,还有这片古老土地在战火中的炙烤,百姓在刀兵中的煎熬。于是,一个事实上并不会耍刀弄枪的文官穿上了甲胄,跨上了战马,开始为这首拖沓至三百年的曲子奏出最后一个低沉的重音。

 假使我们能够充分孤立地、抛开时代背景以及其他一切具体因素,把文天祥仅仅作为一个我国传统的士人来看他仕途进步的话,竟可以说他是一个幸运儿。由状元而宰相,出将入相,历代无数士人孜孜以求而做到者寥寥的这两个梦想,都被文天祥实现了。遗憾的是,我们所抛开的一切无疑都要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从而使这种幸运异变成十足的不幸。

 德佑二年(1276),因为陈宜中的出逃,朝中无人主持大局,文天祥临危被授右丞相兼枢密使,满朝上下要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元营请降。此后便是我们在《〈指南录〉后序》里知道的一段九一生的历险过程。文天祥由今天的南通遥望港(这个港口因为纪念他才如此命名)乘船南归到福州时,正赶上陈宜中和张世杰新立端宗,自己被任命为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单从职务上看,文天祥似乎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而实际的权柄却操纵在陈、张二人手里。由于他们的排挤,文天祥在中央无法施展,被迫自请到江西设都督府聚兵。在一无钱粮、二无支援的窘境下,文天祥居然奇迹般地起兵十万,转战江西,收复了不少州郡。就是这局部的“中兴气象”,迅速吸引了元军主力的注意力。元军主将张弘范暂缓了对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追击,重兵围剿文天祥。文天祥的队伍很快被打散,不久本人也在海丰五坡岭被俘。

 宋元最后一战,也就是厓山海战爆发之时,文天祥正被执押在元军舟中。就在前几天,张弘范还请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5〕并写《过零丁洋》做答,张便不再多言。眼睁睁看着张世杰麾下数千战舰以保守的阵型、低落的士气在元军的凌厉攻势下樯倾楫摧、灰飞烟灭,文天祥顿足捶胸痛哭流涕,挣扎着想要投海自尽,被人拦住。

 南宋的灭亡对文天祥的打击之大,无异于一个建筑师亲眼看着自己倾毕生心血的建筑转瞬间轰然倒塌。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节操的人而言,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即是其生命存在的决定性理由。那么当这种意义与价值赖以寄托的载体突然失去时,痛苦与彷徨间最容易产生的解脱念头就是求。在北上的途中,文天祥多次寻机投水。待明白由于元军的严加防范,投水根本不可能,他又开始绝食。又由于元军看守采取强行灌食的办法,文天祥八日不食仍未能成。让押解人员松了一口气的是,从第九天开始,文天祥竟自行恢复进食了。对这一转变,人们的理解自然不会是文天祥受不了艰难求的痛苦,和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而惟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又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寄托。

 自先秦以降,我国士人阶层的人生价值取向基本上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面上盘旋。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其侧重又有所不同。赵宋革五代之乱而建,而唐末五代以来颓废的士风、败坏的道德给继之而起的宋朝提出了整饬封建伦常、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儒家道德理性的历史任务。因此,从建国之初起,皇帝和士人阶层自身都把道德建设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复兴儒学和重整伦常的时代氛围中,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从整体上发生了转变,即从汉唐士人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立德上升为人生价值的首位。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文天祥此后的行为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在国家危亡之际,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只能是糊涂虫的救国良方,所以文天祥从戎起兵;而国家灭亡之后,文天祥作为丞相的职责客观上已不复存在,经过短暂的茫然状态,对道德名节的追求便迅速地成了他新的精神支柱。

 即便到了这一步,文天祥仍然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以殉国的名义自杀,这是很多人采取的办法,相对也比较简单;二是活着抗争到底。实际上,这都是极具挑战和风险的道路,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似乎和许多杰出的人物喜欢通过艰难的途径以证明自己一样,文天祥选择了后者。因为一直被关在船上,其实,文天祥并不知道在押解途中所到之处都贴了汉族儒生写给自己的“生祭文”。他们想要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文丞相,但又担心到了北方以后文天祥万一架不住元人的威逼利诱,所以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敦促文天祥自杀。文天祥的最终表现自然是令他们满意的,但单有文天祥的一厢情愿还不会有兵马司土牢三年的生活。一簇耀眼的火花需要火石和火镰的有力摩擦,文天祥就是火石,火镰的角色则要由元世祖忽必烈来扮演。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英雄。文天祥在道德上的贡献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肌体的一颗沉郁而坚强、悲壮而慷慨的细胞;而忽必烈在功业上的建树则使我国的版图达到空前绝后的规模,此后八百年里的我国再也没能像在他手里那样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战栗。

 作为一个蒙古勇士,忽必烈有着壮硕的躯体、饱满的面庞和浓密的胡须。广阔的草原给了他豪迈的性格和豁达的胸襟,对忠贞之士有着天然的敬意和亲近感。作为一代霸主,忽必烈没有唐玄宗的文采风华,也没有清圣祖的满腹诗书。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类似于那些出身低贱的汉族君主,善于延揽人才,待之以诚,用之以信,不吝高官厚禄是他成功的秘诀,他很早就留心结交甚至强请汉族士人。《元史·世祖纪》说他“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元朝名臣事略·内翰王文康公》引徐世隆《王鄂墓碑》也说他“闻唐太宗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在和宋朝逐鹿的过程中,他更加明白了可以武力得天下不能以武力治天下的道理。他的铁骑可以轻易踏平一座城市却不能让它繁荣富庶,他的天威可以让无数的南人恐惧却不能让他们忠心臣服。他需要一个配得上他的大帝国和他这个大皇帝的左膀右臂。于是,在一次出巡中,忽必烈忽然问群臣曰:“南北宰相孰贤?”群臣皆曰:“北人莫如耶律楚材,南人莫如文天祥。”〔6〕群臣的回答其实也是元世祖自己的判断。他下决心要把文天祥收为己用,甚至乐观地认为,就像那些在南宋受尽窝囊气的文臣武将一到了自己手下就立刻生龙活虎起来一样,文天祥也会很快成为自己的耶律楚材。

 在忽必烈的安排下,元朝先后有五次对文天祥的劝降活动(不包括书信方式)。第一次的创意是最失败的,忽必烈竟然派去了在临安被围时投降的留梦炎。留梦炎的经历和文天祥有点相似,都是状元宰相,忽必烈正是据此以为他们俩应该比较有共同语言。岂料文天祥对这等忘恩负义的软骨贼最是痛恨不过,留梦炎此行只能是自取其辱。第二个被派去的是已废的宋恭帝,忽必烈觉得既然文天祥对大宋那么忠心,宋恭帝的话他总该会听。殊不知文天祥所忠于的乃是小皇帝所代表的大宋而非那个小孩子本身,他明白元朝的用意,则采取了另一种应对策略:一见恭帝,就伏地痛哭,乞求圣驾南归重整河山。九岁的小皇帝懂什么?

 看到这阵势,自己也跟着哭起来,来前大人教的话早已忘光了。第三和第四次被派去的是阿合马和孛罗。这两个人其实是不愿意去的,他们带着胜利者的姿态想去羞辱文天祥一番,结果在娴于辞令的文天祥那里自然又是讨了个没趣。接下来被派遣的是文天祥的亲弟弟文璧。文天祥的回答是一首诗《闻季万至》,其中有“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语。文璧在宋亡之后为保百姓而降无可厚非,文天祥对他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让弟弟带走自己已经整理好的诗文稿,还和弟弟商议把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以继承香火,因为亲儿子都在战乱中夭亡了,这样也算对祖宗有了个交待。

 每一次劝降,对文天祥而言,都是一场斗争,无论是同敌人斗智斗勇,还是面对亲人道义与情感的冲突。五次,总数不算少,但平均分到三年里也不过半年一次,然更多的时间,文天祥都是与那间土牢为伴。关于这间牢房,文在他的《〈正气歌〉小序》里有详细的记述:“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要说文天祥在那样的环境下凭着信仰丝毫不以为苦那简直是非人之言,痛苦和孤独才是正常的。文学是苦闷最美好最优雅的发泄途径,所以文天祥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整理旧稿,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他回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怀念去的亲人、战友和随从,用诗来记叙、评论、悼念、呼号和高歌。这种方式同时客观上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促使文天祥矢志不渝地这样坚持下去。

 然而外面的环境渐渐起了变化。伯颜、张弘范先后去世,元朝朝中再也没有对文天祥既赏识又尊重的重臣了,而这个时候当丞相的又是文天祥在江西曾经大败的麦术丁。《宋史》载:“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不管真假,反正忽必烈手上是有了一大堆奏请杀文天祥的奏折,他也到了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三年里与文天祥间接的多次交锋,使他明白了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7〕,清楚自己对文天祥的看重早已引起了那些主动投降的南官和部分北人的不满。然而,忽必烈仍然心有未甘,在这一年的腊月初八决定亲自出马作最后的尝试。

 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文天祥并没有因为忽必烈的召见而感动,他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对元世祖以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谢。最后,忽必烈问:“汝何愿?”文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足矣。”〔8〕忽必烈无语。

 文天祥知道自己期已到,如释重负,他的使命和牢狱生活都快要结束了。他从容地写了两首绝命诗交给三年来照顾自己的张千载(毅夫)。张千载是文天祥的早年同窗,在文天祥富贵时邀而不至,却在文天祥押解途中自请随行,三年里一直照料文的饮食起居。接着文天祥又写了一篇《衣带赞》,藏于腰带间。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往燕京城北的柴市处斩。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回答,我要做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遂被斩。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在文天祥衣带中发现了那篇《衣带赞》。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后,宋朝真的是亡了。

959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宋朝的百姓过上了一段安定的生活,有利于发展生产。

于是,在这一时期,湖北武昌的百姓又在被战乱所毁的黄鹤楼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比唐代黄鹤楼更胜一筹的楼阁。

这样一来,黄鹤楼便引来了众多文人的游览,并作诗。在宋代,最早为这座楼阁作诗的是北宋官员张咏,他在《寄晁同年诗》中便提到了黄鹤楼的美景:

桃花江上雪霏霏,黄鹤楼中风力微。

后来,张咏还专门在登黄鹤楼的时候,作了一首《登黄鹤楼》的诗: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稀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

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

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

遗憾的是,到南宋时,黄鹤楼又遭遇了火灾,使其变得有些破旧,但这并不妨碍诗人们前来游览,为它吟诗、作赋。

相传,黄鹤楼被烧毁后,南宋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来到了这座古建筑前,观赏了这座著名的楼阁,并留下诗句:

谁家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理游。

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范成大的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黄鹤楼南面的景色,为此诗的名为《鄂州南楼》。

那么,宋代的黄鹤楼建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座宋代阁楼主要是由楼,台,轩,廊组合而成,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群体。它雄踞于城墙高台之上,与唐代的楼阁相比,已经完全从城墙的一角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景观,人们登上主楼,可以眺望长江波涛。

同时,宋代的黄鹤楼还一改唐代楼阁的样式,使它更加具有清新雅致的风格,屋顶的瓦面由绿色改为**。宋代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琉璃瓦的烧制技术的革新与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皇权”至上的象征。

据我国史料中记载,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曾御写崔颢的《黄鹤楼》以示风雅。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封建帝王对黄鹤楼一改唐代风格的重视程度。

除此之外,这座精致的楼阁还多亏了当时那些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才能使得整个楼群重檐飞翼,错落跌宕而又浑然一体,显得是繁而不乱,布局严谨。

宋代的黄鹤楼是历代黄鹤楼中规模最大最雄伟的一座。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入蜀记》中,曾赞叹此地为天下绝景。同时,他还专门做了一首《黄鹤楼》的诗: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不过,宋代黄鹤楼兴废的情况,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只能从古人留下诗文中推测,它大约兴建于北宋,毁于南宋。

另外,当时的画家,还曾做过一副界画《黄鹤楼》,真实地再现了宋代黄鹤楼的模样。

从界画上看,宋代黄鹤楼是由主楼、台、轩、廊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在城墙高台之上,四周调栏回护,主楼2层,顶层十字形歇山顶,格外雄壮。周围小亭画廊,主次分明,整个群体,布局严谨,层次不乱。

在宋代,除了有张咏、范成大和陆游为黄鹤楼作诗,另外还有高似孙和游仪为它留下了朗朗上口的佳作,如高似孙的诗中写道:

平生不识武昌楼,官柳青青好在不。

庾亮笛吹黄鹤月,简栖碑驳碧苔秋。

山横赤壁含情断,水出瞿塘快意流。

何处叫君同一醉,并舟秦女擘箜篌。

游仪在《黄鹤楼》中写道: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正是因为诗人对黄鹤楼的吟诗和歌颂,才使得黄鹤楼的名气越来越大,为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诗人和他们留下的佳作,便在后来重建的黄鹤楼内制成了以唐代和宋代诗人为主,名为《人文荟萃》的精美陶版瓷画。

在这些陶版瓷画中的第一幅画,便是画的三位宋代诗人。第一位身穿白衣,背着身子手拿玉笛的儒者便是著名诗人范成大。

那么,为什么只画了范成大的背面呢?因为据说,他来黄鹤楼观赏这座阁楼的事情,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历史上也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所以,人们便只画了他的一个背面。

画中的范成大右手拿着玉笛,左手微微向上抬起,好像正在欣赏自己刚刚写出的佳句。

在范成大的旁边,是一位目光炯炯的老者,他便是我国南宋末年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历史上,陆游的一生历经坎坷,至不忘报效国家,终因斗志未酬含恨而去,为此,他的诗风雄浑豪放,感情真挚。

这幅画上的最后一位人物是身穿战袍的岳飞,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画中的他,手持金枪,牵着一只黑豹。在他旁边,则是他为黄鹤楼所做的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意图是,岳飞为了表明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所有失地,然后回来骑黄鹤,游汉阳的愿望,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