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善男信女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善男信女的意思是什么寓意

tamoadmin 2024-10-26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腊八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

善男信女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善男信女的意思是什么寓意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纽。

腊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在佛教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

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买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秸的,卖灯笼的,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除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春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心、请条,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贴门神,贴挂钱等。

除夕晚上举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饭菜吃喝,主食、菜肴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饺为主。除夕晚饭家人要齐,所谓"团圆饭"。菜饭尽可能丰富些,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话,充满欢乐气氛,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守岁"。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要"守岁"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祝老辈正年益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大年初一

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2、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传说在西周的时期,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活动,在新旧岁时交替间,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烧暖房子和炕头,用烟熏走老鼠,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杀鸡宰羊,祝酒共贺。到了汉代,春节的庆贺礼仪有了正式的仪式。在除夕之夜,民众要举行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的舞蹈仪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年俗活动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它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向后人向世界传播这古老民族文化信息!

点七星灯有什么寓意阿?

1314,即一生一世谐音,意思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相依相偎。在网络上为了方便,所以1314也就成了一生一世。

出自明·阮大铖《燕子笺·试窘》:“这样一撞,就撞着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这样嘴巴骨” 。?

示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要是有了生活做,我一生一世也忘不了你的恩。”?

扩展资料:

13年1月4日因为谐音“爱你一生一世”受到善男信女的青睐,大家扎堆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手续,企图“锁定”一生的姻缘,是个美好的爱情愿景,也值得人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不必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吹毛求疵,说出一些不讨人喜欢和不吉利的话来。

作为政府部门,当然是笑脸相迎,祝福年青人白头偕老,幸福一生。

值得称赞的是,民政部门根据新人的预约,以提前上班、中午加班、推迟下班的方式为新人、为善男信女办理结婚手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虽然有的人不一定赞同13年1月4日结婚就能“爱你一生一世”,认为爱情是否长久,靠夫妻同共经营,靠夫妻宽容、相互关爱,而不是靠一种美好的期许和愿望。

《祈子文》 哪位大神知道?求赐教

点七星灯是为了续命所用。七星灯,又名“续命灯”、“招魂灯”,为上古道门法术,“招魂灯”自商周年代开始就一直流传下来,在历史上,七星灯为自己续命的有两人,一人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另一人是明朝的军师刘伯温。

“七星灯”是三国演义中孔明在五丈原,为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点的灯。按诸葛亮的说法:“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一纪12年,在中国12是个经常用到的数字),但最后因魏延迅速入帐,使灯熄灭。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对曹魏进行第六次北伐,也是魏蜀两国的最后一次大战。虽然诸葛亮此次北伐得到了东吴大军的支援,但终究还是敌不过曹魏的百万雄师,而更令世人感到惋惜的是诸葛亮亦于此次北伐之中因心力竭尽而逝世。

七星续命灯之阵法需用到七七四十九盏火油之灯,其中主星灯七盏,绕星灯四十二盏。每盏星辰之灯所摆放的位置因人而异,但都必须严格按照与此人相匹配的奇门八卦之方位而立,例如命格属火之人则主星灯应对应“离”位(即南方)。

待所有星辰之灯摆放完成即将之引燃,而接下来的四十九天将是魂归魂聚的时间,因此必须保证众灯不灭。如若布阵途中绕星灯不幸熄灭,轻则损其皮肉,重则伤及筋骨;如若布阵途中主星灯不幸熄灭,轻则神志离散,重则元神俱损,离亡不远矣。

所以,诸葛亮点下七星灯是想要续命的。

扩展资料

历史上确实有人用七星灯续命成功,七星灯虽然没有救了诸葛亮,但是救了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时,闻名的神人。他真的运用七星灯给自己续命了12年。在这12年中,他鞠躬尽瘁的辅佐朱元璋。他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丰功伟绩,可是他终究只被立为了伯爵——诚心伯。与他一起的李善长被分为韩国公,为例公爵之列。

当然,这些都是野史记载,大家不可当真,对“七星灯续命”这个古老传说的真实性,还是有待考证的。

在道经《云笈七笺·禀生受命部》中言:“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

七星之气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时,则其星光大而明;为恶时,其星冥暗而小。善积则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其身矣。”

民间有个说法:每个人都是天上的星星,如果有流星坠落,就代表有人去世了。这个说法其实是误解,把虚星与实星搞混了。而至于七星灯续命术,终究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可信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星灯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它历史久远,造型多样。但我们不仅仅以它为照明工具,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为灯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

灯的存在形式都富有深刻意味,它是老百姓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祈望。千百年来,以灯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月半夜的灯。在民间,灯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观灯、赏灯、赛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孔明灯等多种独特有趣的灯俗。元宵节是灯的海洋,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及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灯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征。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火”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有装饰、美化建筑物功能,借以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都有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精神文化内涵。祈子文化在婚俗中极其绚丽,多姿多彩。而灯俗在陕西的祈子文化中更为突出。本文以婚前、婚中、婚后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地域婚俗中的灯文化,试论灯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 婚姻中的灯俗

1、婚前

在千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之后,未聘娶之前,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择双日男方要给女方馈送彩灯。彩灯的样式大多为提篮灯、门灯和莲花灯,十分讲究。灯要做工精良,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灯的样式也有不少忌讳。如果送去的灯女方认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重,便会拒收彩灯,婚事就有可能告吹。一般男方的父母多为此事操心,或让姑嫂等有经验的长辈负责选灯。选好后,男青年便选吉日到女方家行礼。结婚后,送灯的任务就转移到女方娘家。如果是腊月结的婚,紧接的正月就不送灯。因为婚前的四月未送裹肚,如果送灯便犯了送空灯的忌讳,这是不吉利的。

宝鸡陇县婚前有给女方送三节的习俗,即正月送花灯、五月节送裹肚、九月九重阳节送花糕三节。正月初六、初八是送花灯的好日子。这两天婆家开始给未过门的媳妇送花灯。花灯多为莲花灯,有生子的文化内涵。在送花灯的同时婆婆还要给女方父母做一身衣裳、一双袜鞋及四色礼品,仪式非常隆重。民谣有:“三节送到,儿女来早”。送灯为祈求未过门的儿媳婚后早生贵子。

  2、婚中

西安灞桥区狄寨塬上结婚时,如果女方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新郎在娶亲时,要带上两柱红蜡烛和一把香,进入女方家门后,先给新娘穿上轿鞋,然后祭拜过世的长辈。新郎要把灵台上的白蜡烛换上红蜡烛,并和新娘共同点燃蜡烛香火,上香后,三鞠躬。意为“传香火”。

现在西安城里人结婚庆典上都有一个仪式就是“薪火相传”,它是用很多蜡烛在金属架子上做成一个“心”的造型,由双方母亲用长长的蜡烛逐一点燃。点亮后形成一个烛光围成的”心”。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时尚。

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横山等地,在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灯,从婚礼当天日落时到次日日出时为止,最少一天,有的3天,中途不可熄灭,以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多子多福。也有昼夜点燃祈子祈福的“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灯芯为两根,均用红头绳而做,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多子”。灯油以蜜调之,曰“蜜里调油”,谓夫妻可亲密也。

3、婚后

①躲灯

潼关有“躲灯”的习俗,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新女婿携妻子要到岳父家留住3天。商洛一带有元宵节前日将出嫁女儿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称之“躲灯”,意思取“多子”之意。

宝鸡陇县东南镇,新媳妇结婚后第一年的正月十五要躲灯。正月初四、初六或初八,婆家的姑、姨等主要亲戚把新媳妇接走,不能在婆家过十五。待到正月十六天不亮,由姑或姨相陪,带着用面粉蒸好的一对堆巴,打着灯笼把媳妇送回婆家。锥巴像鼠形,一头大而平,一头似鼠尾一样的馍馍,婆婆接过带回的锥巴,待晚上从窗子扔进洞房内。夫妻俩一人吃一个。有妇女说,从窗子扔进的锥巴如果锥巴朝上生儿子,锥巴平着生女子。按民俗讲究,躲灯这天媳妇不能见婆婆、公公与娘家人,见了对婆婆公公不好,会害眼睛的。有孩子后,舅家要给外甥送花灯,送到12岁。有些人家生的儿子怕不好养,当小儿生下40天后,要给儿子认干大。这天孩子头盖红布,不等天亮,夫妻俩将孩子放在村头的石碾上,见到的第一个来人便认为是孩子的干大。干大要给孩子送灯。当孩子多病,要保锁孩子长命,就要认三个不同姓氏的干大,这样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三个干大每年要给干儿送灯,祈求长命百岁。

②祈子灯

关中东部在正月十五之前,要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花灯,称之为“追灯”,“追灯”的意义在于追子。娘家母亲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伯、叔、姑、姨等血亲送花灯给新婚侄女,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红灯一对,也有送彩画的玻璃灯一对,“璃”

和“麟”谐音,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红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红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意为送丁;嫁后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意为“添丁仔”。女儿生第一个孩子,娘家和主要亲戚于正月十日左右给孩子送灯。头年送火蛋灯,第二年送镜灯,第三年(最后一年)送铁丝灯笼(长期使用)。俗语:“头年红、二年明、三年送个铁丝笼”。送灯,伴送面鱼,头年送一条大鱼,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所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夜是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蜡,最后一晚燃尽剩烛。送灯者少则数个,多则数十,若灯过多,还须请人看灯,以防火灾。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贴,设筵招待。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元霄节,舅家要送灯,男孩送有鼻有眼的娃娃灯,女孩送花盆灯或莲花灯。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老辈人留下的习俗是给孩子送护生的长命灯笼,长命灯又叫火葫芦灯、火蛋灯,长命灯笼有椭圆形的,也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大小不一,小的又叫星星灯,只有拳头大。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节节长,且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还有富贵驱邪之说,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富贵,全家日子红火。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母亲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认为来年定能抱上孙子。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

临潼民谣:“正月里

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

舅送的长命灯。”关中民谚云:“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不同姓氏,要有老人、小孩。送灯时要用有根有叶的活竹挑上,点上灯火,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家就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

要送“陪嫁灯”。每年送灯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

③偷灯

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称转灯或观灯。每年正月十五,陕北各县村镇都要举行这项游乐活动。九曲是个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是用361根高梁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4根高梁杆扎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共367盏灯。九曲阵的四角堆有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人们认为,如果谁转了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所以这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加入到转九曲的队伍之中。转九曲还有“偷灯”的特殊习俗,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村民们刚转完九曲,守灯人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年轻媳妇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放在灶王面前,越明越好,这样可来年怀上孩子,如生了孩子,偷灯的媳妇还要还灯,还回来的灯要更加精致些。

洛川灯会,也称灯棚,是陕西独有的灯俗文化。正月十五这天,县城的灯节过得最为热闹,搭建在街道最繁华地方的几个灯棚,

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送子娘娘、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云长。棚的四周悬挂着火蛋灯、莲花灯、鼠灯、招财进宝灯、鱼灯等,还有华丽的宫灯、转灯,这些彩灯都是村民们制成送来的。灯棚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巨大的供桌,上面全都放满用面蒸制的花糕供果,善男信女们各随所愿地来祈子、祈福、祈财富。每年元宵灯节都要请戏班子,戏台搭在灯棚正对面。有趣的是,在灯棚后边会有一些妇女撩起棚洞帘,从那灯山架上谨慎地取下一盏正燃得旺的荞面灯,双手捂好,匆匆离去。“偷”的灯在路上不能熄灭,到了家门口,要将灯从院墙下的水眼递进去,灯不灭,就算佛祖有灵。后将灯放到桌上,直瞅着灯油燃尽,灯灭了,再将荞面灯吞下肚,这样就等怀孕降子了。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去一盏新灯,向神还愿。

③完灯

合阳有一灯俗,就是由长辈将未满周岁的婴儿抱上,提着孩子外家所送的灯笼,带上一把豌豆撒在水井、碾房、涝池、水窖中,俗称“遗豆儿”,以禳小儿天花之灾。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孩童沐浴月光,踩着一地炮皮,提着各式花灯串巷游走,幼者由父母扶携着亦打灯取兴。灯节持续三个晚上,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轰灯,名曰“赛灯”。

元宵的游灯、饶灯、化灯是儿童们消灾祈健康的节俗活动,小孩子们手持五彩灯于夜幕中,三五成群游行,叫“游灯”,也称“游百病、散百病,孩子们高声唱者:“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元宵过后,把灯熄灭,是谓“饶灯”。有的还故意把灯烧掉,这就是“化灯”了.

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完灯的灯俗。渭南地区的《同官县志》,咸阳地区的《续修礼泉县志稿》在岁时民俗中早有记载。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女儿娘家要给每个孩子送一对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让孩子们挑灯玩耍。外爷家给外孙送灯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为至。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星辰,地下有十二分野,十二的时候孩子魂魄就全了,表示已经不再受魔鬼的侵扰,所以送灯表示祝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十二岁要举行封灯仪式,象征着孩子已从儿童步入青少年,进行一种成人冠礼,所有姻亲都要参加一表祝贺。

        二、灯的文化内涵与造型 

灯,谐音为“丁”

和“登”

;“丁”意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意为由低处走向高处或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中解释:“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

:

“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这些便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广泛显现。

灯俗以灯为载体,灯的造型多种多样。我国传统的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代表。在传统的大红灯笼造型中,是否可以解读出传统灯笼五部分寓意:1、金瓜形体积;2、烛火 ;3、竹蔑框架;4、穗子

5、如意云纹或太阳纹。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我国先民对天体、星辰、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对灵禽、山林、动物、植物、祖先的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传统大红灯多为金瓜形体积,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人之初生”,传统的灯笼形体为瓜,寓意孕育生命的母体。传统的灯笼,又是太乙神的符号化,观念的形体化,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烛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炎帝以“火师而火名”,所以,崇火的习俗和礼仪流传下来,至今仍很盛行。竹蔑框架,竹为四季长青植物,寓为青龙,又取竹报平安之意。穗子,取岁岁平安之意。取麦穗或稻穗之形,进行符号化,有五谷丰登的最初含义。此种文饰图案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有描绘,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内容。灯体上下装饰的如意云纹或太阳纹,有生殖繁衍之意。云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祥云。在民间更多的是象征天,喻男喻阳。云在易经中为乾象,喻男,有耕耘播雨,化生万物意。云与荣音同,被赋予荣华富贵的寓意。

灯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造型也随着内容不断的变化。古人的灯笼大半是用竹篾、藤葛而制,现在民间艺人选用竹、木、藤、金属、塑料等各种材料做成的骨架,然后再糊以纸、绸或装上玻璃,内部多以电灯代替蜡烛。既美观、时尚、活泼又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