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谚语 成语谚语

杨花过谢桥打一生肖是啥含义-杨花谢李花开歌曲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三百年来的诗人,最爱是曼殊。曼殊的作品,最爱是此篇。此篇于曼殊而言,正如《锦瑟》之于义山——都是压卷之作,都是身世之感,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三种意象,

杨花过谢桥打一生肖是啥含义-杨花谢李花开歌曲

《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三百年来的诗人,最爱是曼殊。曼殊的作品,最爱是此篇。此篇于曼殊而言,正如《锦瑟》之于义山——都是压卷之作,都是身世之感,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而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又浑然交织,全无半点隔断。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三种意象,简简单单的陈列,譬如三面墙,围起一个空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这三种意象乃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的乡愁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当时,诗人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日本的箫,在式样上与中国的不尽相同,但一样是作诗的好材料。箫与笛,在中国诗歌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是乡愁的催生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曼殊写此篇的时候,潜意识里或许受他们的影响。由箫声而及乡愁,是旧诗常见的模式,但本篇并不因此减色。玫瑰和玫瑰总是相类,我们并不因此减少一分爱。

关于“春雨”、“尺八箫”和“浙江潮”,尚有几句可以交代。《燕子龛随笔》(二九则)云:“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余《春雨》绝句云:……”。相传,日本僧人乞食,常吹尺八箫。曼殊流宕异国,心境近于乞食之僧。乞食箫中,最凄惘者,莫过于《春雨》一曲,故曼殊于此曲最是萦怀。“春雨”固然是曲名,但在篇中,毋宁解作实景。若于篇中,拘泥“春雨”只是曲名,则神色顿减。读此诗,当知《春雨》是何种曲子,又不可拘泥其只是曲子。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抵上海。余即入城,购僧衣一着易之,萧然向武林去,以余素慕圣湖之美,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既至西子湖边,盈眸寂乐,迥绝尘寰。余复泛瓜皮舟,之茅家埠。既至,余舍舟,肩挑被席数事,投灵隐寺,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处也。”“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总而言之,“浙江潮”于曼殊而言,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归看浙江潮”,正是狐必首丘之意。而“浙江潮”者,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壮语,“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全诗之悲,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更增全诗之悲。

三四句,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短得触目惊心。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诗人的诗篇与生命,相互应证。

记得曾问朋友:樱花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朋友回答:繁花如梦缀浮生。真是感动极了。

忽然想起北岛的两句诗:“路啊路,飘满红**。”

苏曼殊」这个名字,当今年轻一辈当有「天外来客」之感。不过粤曲爱好者或会对「情僧苏曼殊」为题之戏曲留有记忆,资深影迷也会对五十年代由吴楚帆、紫罗莲演的粤语片「断源零雁记」有多少印象,查此片便是改编来自苏曼的自传式同名小说。

近日兴记了对苏曼殊其人其事其文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用google.com的搜索引擎以「苏曼殊」search一下,马上便找到几百个网页可供参考,整本的「断鸿零雁记」也可以逐章下载阅读。

苏曼殊出生在清末,算起来是「上上个」世纪的人了,生平简述如下:

苏曼殊,小名三廊,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

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

此后,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在日本期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民主革命。

苏曼殊没有受过长期的正规教育,但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多种文字,和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交往甚密。

苏曼殊英年早逝,於1918年病逝於上海,年仅34岁。

上星期一,布市孙灵之女士的府上,几个学术界同好组成了小小的雅集,由恰巧莅临布市讲学的美国俄勒冈大学叶红玉教授带领,讨论苏曼殊这个传奇人物。参加者有昆大的叶富强和黎志刚两位教授,本报作者陈栋华、孙女士和笔者。

苏曼殊是僧人;佛教要求人摒弃情欲,认为情欲带来人的苦楚,苏曼殊则是世间少有的多情之人,「情僧」的称号,道出了基本矛盾。他佛理深湛,但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嗜吃未能持素而被逐出师门,他追求灵魂的清静却多与俗家人士为友,甚至支持革命运动。他并非圣贤,受的是凡人的矛盾和痛苦,这才是他可爱的地方。

苏曼殊著作不多,除了几本薄书之外,未有巨著留传,但对当时的年轻人起了很大的影响。

叶红玉教授分析他最近受到大陆读者重视的原因,主要是他追求个性解脱的经历使今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感到共鸣。

跟著我分发「断鸿零雁记」的一段给大家研究一下。这是苏曼殊自传性质甚强的爱情小说,内容描述他与日本少女静子的恋爱悲剧。当年被老一辈视为大胆至极的作品,但使千万的青年学子著迷,如饥似渴的狂读。请看以下一段(第十六章节录)

……静子垂头弗余答。少选,复步近余胸前,双波略注余面。

余在月色溟蒙之下,凝神静观其脸,横云斜月,殊胜端丽。此际万籁都寂,余心不自镇;既而昂首瞩天,则又乌云弥布,只馀残星数点,空摇明灭。余不觉自语曰:“吁!此非人间世耶?今夕吾何为置身如是景域中也?”

余言甫竟,似有一缕吴绵,轻温而贴余掌。视之,则静子一手牵余,一手扶彼枯石而坐。余即立其膝畔,而不可自脱也。久之,静子发清响之音,如怨如诉曰:“我且问三郎,先是姨母,曾否有言关白三郎乎?”

余此际神经已无所主,几於膝摇而牙齿相击,垂头不敢睇视,心中默念,情网已张,插翼难飞,此其时矣……

余言甫发,忽觉静子筋脉跃动,骤松其柔荑之掌。余如其心固中吾言而愕然耳。余正思言以他事,忽尔悲风自海面吹来,乃至山岭,出林薄而去。余方凝伫间,静子四顾惶然,即襟间出一温香罗帕,填余掌中,立而言曰:“三郎,珍重。此中有绣负梨花笺,吾婴年随阿母挑绣而成,谨以奉赠,聊报今晨杰作。君其纳之。此闲花草,宁足云贡?三郎其亦知吾心耳!”

余户闻是语,无以为计。自念拒之於心良弗忍;受之则睹物思人,宁可力行正照,直证无生耶?余反复思维,不知所可。静子故欲有言,余陡闻阴风怒号,声振十方,巨浪触石,惨然如破军之声。静子自将笺帕袭之,谨纳余胸间……

我用文学的观点发表了几项意见:

首先这段文字的描写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大的突破,比诸同期流行的爱情小说如玉梨魂(徐枕亚著)、社会小说如九命奇冤(吴趼人著的梁天来故事)、政治小说如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著),在技巧上不知超越了多少。

这段文字即有心理描写(情),又有环境描写(景),一时写情,一时写景,瞬息间情景交融;景随情移、情由景生。作者更用第一人的叙事观点,使读者代入了故事的主人翁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此外,他的描写时则用远观法,时则用近观法,当中又名有远近程度之分别。我们读这一段,有如在看**中的远景、中景、近景、大特写镜头互相推拉、加上旁述及对白的烘托,令人拍案叫绝!

了解背景的话也许可以好理解一点

几年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这是什么意思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释义: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宋代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释义: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释义: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代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释义: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代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释义:做个梦吧,只有梦境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框框条条,这是梦,还是真,反正我踏着满地杨花走过了谢家的小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代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释义: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隋代佚名《送别诗》

释义: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宋代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释义: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五代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释义: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下)

是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吧?楼上问得对。

“分付”即“吩咐”,也就是“瞩咐”。“双鱼”即书信。“谢桥”指情人所在地(“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即此意)。

秋雨淋漓,竹叶萧萧。秋天的潮水是否涨起?不要耽误我的“双鱼”游到“谢桥”啊!

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在他为晏几道的《小山词》作的序中,给了晏几道的词很高的评价。

在序中他这样说:

“(他)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

当仕途上的梦想破灭之后,晏几道索性回过头来开始一心在写词中寻找乐趣。他能够用诗人的笔法来写词,这样写出来的词清隽豪迈,铿锵有力而又婉转低回,真的是能让人心动神摇,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每每写出来,士大夫就争相传诵,都觉得他的作品有他的父亲临淄公晏殊之风。

但最后黄庭坚又说了一句——“罕能味其言也”。这句话却隐藏了无限深意。

它的意思是说,很少有人能真的体味到晏几道词里的意趣。说得再明白些就是,什么有其父之风,他的词和他老爹的词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大晏的词含蓄蕴藉,清雅淡远,雍容大度,人们都说具有一种真正的富贵气象。那么怎样才叫做有富贵气象呢?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 ,而文章富贵 ,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在北宋,科举发榜,都是用绸缎写上中榜者的名字,并将金花贴在考卷的卷首,在榜上再用大字写中榜者的姓氏,小字写上他的名字。这样得意的事被真宗咸平年间高中探花的李庆孙写在他的《富贵曲》中,一时成为美谈。人们都觉得他诗中“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的句子,镶金嵌玉,真是大富大贵的气象。

而晏殊却质疑这样的说法,在笔记里吴处厚这样写道:虽然晏殊不是出身于什么显贵人家,但他的诗文却自带一种天然的富贵气度,他曾经评价探花郎李庆孙的这两句诗,认为它不仅和富贵全不相干,反而是一副乞儿相。真正的富贵气度绝不在堆金砌玉上,而在闲情逸致里。

比如说像“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或者“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一类的句子,这才是骨子里的富贵,晏殊还颇有些自得的对别人讲,穷人家哪里有这样的景致呢?

细细想来,却是如此,生活窘迫的人过日子哪里是“过”?只是苦捱,柴米油盐尚且应付不过来,又有什么心情去看梨花和杨柳,感受什么溶溶月和淡淡风?而披金挂玉更是暴发户的景象,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真正的富贵中人早就没有了“炫”的想法,他们的富贵气度在举手投足的优游散漫中自会流露出来。

当然他们也会忧愁,可是富贵人的愁,也只是“闲”愁,而不会太沉重太压抑。所以大晏的词的伤感都是王羲之式的“乐极生悲”,“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类的伤怀。只是感伤时光流逝,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春花,任你如何喜欢却根本留不住,唯有似曾相识的燕子来提醒我们,曾经的美好都真的存在过。

而小晏呢,他的词没有这样淡淡的忧伤的调子,他词里的痛是捶心之痛,是繁华梦醒后的凄凉。如果说大晏的忧伤是清风徐来,明月朗照;那么小晏的痛苦则是春水东流,漫江碧透。在情感的表达上他比他的父亲要更无所顾忌。毕竟宰相的位置在那里,晏殊落笔自然就理性有节制,有从容的气度;而小晏下笔则全然不同,他真挚坦白,毫无拘泥,有的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洒脱。

他的好友黄庭坚这样议论晏几道的真性情: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小山集序》)

他说,晏叔原是人中之英啊!而他的“痴”也是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其人仕途屡受颠簸,却不肯一近权贵以求发达,这是他的第一“痴”;写文章自成一体,却不肯去参加科举谋取功名,这是他的第二“痴”;平时千金散尽,出手豪阔,以致家人有饥寒之困,自己却甘于清贫,不以为意,这是他的第三“痴”;人对不起他许多次,他却丝毫不怨恨,相信一个人,就绝不怀疑这个人会欺骗自己,这是他的第四“痴”。

黄庭坚这样明贬暗褒,说尽了小晏的孤傲狂狷,赤诚天真。这样的天性,再加上他由云端跌入悬崖的人生遭际,都让他的笔触满是繁华散尽后的悲凉。

近人夏敬观云:“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画家陈丹青说“才情和功力没有真挚要紧”。

大概这就是黄庭坚认为士大夫“罕能味其真言也”的深意。

读读他的几首词,感受一下他的真挚情怀吧!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酒后梦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在微雨中燕子双双飞过,越发衬出自己的孤独寂寞,就随意落花任性地落了自己一身。在这样的天气里,他记起了自己和小苹初见时的情景。那时的小苹穿着两重心字的罗衣,将琵琶急扫快弹,尽诉相思。现在的明月还是那轮明月,只是那个彩云一样的女子除了梦中竟再不得见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来是前人的句子,细雨迷蒙,落花飘飞,燕子双掠,斯人独立。这两句用在这里,营造了一种凄茫迷离的意境,格外地契合词人内心无限的缠绵情思,以至人们都不再问它从前的出处,都觉得这就是从小晏的心里流出来的。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

也是春天的一个美好夜晚,他记起了宴会上清歌一曲的玉萧姑娘,这个女孩子在银灯映照下,舞姿翩然,格外妖娆。自己就在她的歌声里痴迷,即使归来也还沉醉其中。只是长夜迢迢,云天远隔,除了思念,却不能再见。怎么办?那就在梦里,在满天的飞絮如雪中,走过谢桥,同她相见好了。

据《邵氏见闻后录》中记载,理学家程颐看到“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两句,忍不住也由衷赞叹晏叔原的奇思妙想。觉得只有鬼才想得出这样的句子,如此刻板的人都能被深深打动,由此可见小山词的魅力。

小苹,玉萧,这些美丽女孩的名字常常会出现他的词章里,被他深情地回忆。在这个时候他不是什么贵介公子,她们也不是什么低贱卑微的歌女。他是用平视的眼光来欣赏她们的才情,她们的美丽,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她们的深情。这样的深情其实可能并非什么爱情,更多的是对美好生命的敬意和尊重。

这在他是自然而然,但在大晏身上则完全不可想象。相传在晏家也有一位歌女深得晏殊的眷顾,后来被他的孟氏夫人逐出家门,晏殊虽内心怏怏,却也不发一言,直到他的朋友对他讲了这女子飘零在外的惨状,触动他的心事,人生如此短促,何必如此折磨,他再也忍不住,将这名歌女重新找回来,孟氏夫人也无可如何。饶是这样,他也并没有一首诗写给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更不会在诗里流露什么特别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晏是《红楼梦》里的宝钗姑娘,任是无情也动人;而小晏则是黛玉,真诚地对待别人还有自己,自有一种潇洒风流。

“梦魂惯得无拘检”,的确,虽然小晏在现实世界里活得窘迫逼仄,但他却有一颗毫无拘检的灵魂,拥有这样的精神世界确实可以傲视无数的同代中人。

“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他在自己的诗集序文里这样感慨,是啊,时光匆匆,谁都不免被岁月的浪头裹挟卷走,转瞬之间就成为别人的记忆,再慢慢被人遗忘。但小晏却不是这样,他和他的词一起,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闪闪发光。

北宋的两个著名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原文: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是谁在翻唱着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 (1)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3)萦怀抱:萦绕在心。(4)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是谁在翻唱着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 (1)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3)萦怀抱:萦绕在心。(4)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鉴赏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著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诗词作品: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诗词作者: 清代 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 写景、抒情、爱情、相思

谢桥是什么地方?

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7子。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文学成就: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晏几道文学成就:晏几道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判官等。性格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扩展资料

作品风格:

1、晏殊、晏几道父子沿袭唐末五代词风,词作内容较为狭窄,多写流连光景、离情别绪等传统题材,风格以闲雅清婉为主,但又各有特色。

2、晏殊官至宰相,志满意得,其词作多为家会宴游的消遣,词中之愁只是春花秋月的闲愁;词风清新委婉。

2、晏几道虽出身于官宦大家,却官阶卑微,后又家道衰败贫苦落魄,其词作较为真实地抒发了一个没落公子的哀愁之情;词风感伤凄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晏殊

百度百科-晏几道

“谢娘”和“谢桥”是什么典故?

谢桥管理区位于常熟市北郊,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它有35000人口。有九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

谢桥管理区水陆交通便利,距常熟港20公里,204国道、长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沿江高速公路有渝北立交桥。到上海市中心只需一小时。谢桥管理靠近常熟市。海鱼北路是市区的主干道,直接延伸至谢桥集镇,也是市区与渝北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处。

扩展资料:

谢桥典故

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 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韫。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

百度百科-

谢桥: 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谢秋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补充资料)

采桑子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讲解: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 又无本事可寻, 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 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无聊赖的意绪。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 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 哀怨动人。陈廷焯《词则别调集》说此篇" 哀婉沉著"。认为此词有"时代哀音", "眼界大而感慨深"。 此说不无道理, 可资参考。 辑评一、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 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 不知怎的, 变得坐立不安, 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 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198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二、参见前《菩萨蛮》 (春风吹散湘帘雨)" 辑评一 " 。 三、参见后《采桑子》 (凉生露气湘弦润)" 辑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