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含义-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含义-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

格物和致知关系:

在朱熹的观点中,“致知”和“格物”是彼此统一的关系,它们既不是两个过程,也不是两件事物。探索事物真理的过程就是人固有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格物”与“致知”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

“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是探究事物真理到尽处,将所有的事物了解透彻,让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任何障碍。

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如下:“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拓展知识--成语出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拓展知识--成语寓意:

1、政德启示: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2、一般启示: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扩展阅读: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但是“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此语,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确解,引发了后来的争论。

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的观点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代的陆九渊则持与朱熹相反的观点,认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

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即物穷理”,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王守仁因此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

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然而无论是朱熹,还是陆、王,“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理的认识上,这与清末时期以“格致”来统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一、格物是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观察和研究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观察,还包括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深入探究。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它们。

二、致知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这种认识和理解不仅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观察,才能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三、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同时,格物致知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四、在现代社会中,格物致知的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五、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它强调了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这种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社会中,格物致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通过研究事物,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究,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其中,“格物”是指研究事物,探究其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指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个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治学之本。古代学者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不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的认识,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和探究各种草药的性质和功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典型应用。总之,“格物致知”强调了深入探究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提高自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

《大学》文中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先秦古籍使用“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的问题根源

"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

其次,宋儒理学兴起後,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然后,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