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不亦乐乎和益鸟的意思是什么-不亦乐乎的意思和益鸟的意思相近吗
tamoadmin 2024-10-30 人已围观
简介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作者: 加入日期:05-11-16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
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
作者: 加入日期:05-11-16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学习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以上五篇课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设计课时:22课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的哥哥,泣血而,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附: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教学后记: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说明文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的哥哥,泣血而,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4.略。
一、语言积累应用(31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匀称( ) 躯壳( ) 哀号( ) 篡( )夺 溅( )落
yàn( )语 gōu( )火 zhuó( )陆 喧( )xiāo 峰luán( )
2.根据释义,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5分)
(1)事前先露出来的迹象。 ( )
(2)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
(3)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 )
(4)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
(5)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 )
3.选出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并改正。(2分)
(1)A.风定天清 B.阴阴约约 C.遥遥在望 D.毫不犹豫 ( )
(2)A.惊谎失措 B.哀鸣 C.变化无常 D.断肢残腿 ( )
(3)A.篡夺 B.扰乱 C.更胜一筹 D.夜色仓茫 ( )
(4)A.弥漫 B.海域 C.历历在幕 D.一叶孤舟 ( )
4.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把词语补充完整。(5分)
海 石 日 星 开 破
首 立 暗 明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
B.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C.他们长大一些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一种对我的迁就了。
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6.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字。(2分)
某学校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创设良好校风;
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 ”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字。
7.修改病名,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代表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抗非英雄。
(2)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地不断继续提高。
8.根据例句的结构, 再仿些一个句子。(2分)
例句:生命像一江春水,他从高山上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向大海奔流。
仿句:
9、写出月亮的美称与雅号五个以上 (2分)
10、写出关于“月”的古诗句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说明文阅读题(本题共32分)
(一)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1、选出不能替代“征兆”一词的一项。( )(2分)
A、迹象 B、前兆 C、预兆 D、象征
12、选出对“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加点词“可能”分析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 )(2分)
A、将信将疑,不敢肯定。 B、表示推测,无法证实。
C、留有余地,表达准确。 D、模棱两可,不够严谨。
13、将文段中的中心句抄下来。(2分)
14、文段中运用谚语进行说明,其作用是 。(2分)
15、文段中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2分)
16、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了日晕或月晕将会有风雨?(2分)
答:
17、列图表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试将本段的内容按下表的提示填写。(2分)
光彩识天气简表
光彩 名称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 征兆
晕
华
虹
霞
(二)燕子翩翩入云端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 )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 )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钞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④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于途中。
⑤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⑥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⑦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作吉祥的象征。
18、根据文意,①②段括号中应填的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飞翔 B.支撑 C.滑翔 D.支持
19.根据本文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燕子”的特征。(2分)
燕子是一种 的益鸟。
20.根据本文的介绍,概括燕子的生活特性。(2分)
⑴ ⑵
⑶ ⑷
21.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_______________ ,燕子为了战胜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包括在飞行中 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2分)
22.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有哪些?(2分)
23.“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这是因为( )(2分)
A.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
B.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
C.它们要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
D.在远距离的迁徙、不间隔断地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于途中。
24.本文有几处运用了描写,请找出其中一处描写的文字,并简要说明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25.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些”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先在文中用曲线标示出来,再概括这些内容。(答案在20字内)(2分)
26.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2分)
27.第一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否除掉?为什么?(2分)
三、古文阅读(14分)
山 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恒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晴,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是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8.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3分)
青冥( ) 危楼( ) 高垣( )
29.选出“之”字用法、意义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 ) (2分)
A.为之怡然称之 B.学而时习之
C.昂首观之 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
30.翻译划横线的句子(5分)
(1)未几,高垣……城郭矣
(2)既而风定天晴……霄汉
31.本文按 顺序说明山市蜃景的 、 与 的全部过程(2分)
3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四、小作文(20分)
33、用“化石”“月亮”“报纸”三个词语编成一个能体现科学精神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第四单元检测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
1.Chèn ké háo cuàn jiàn 谚 篝 着 嚣 峦
2.(1)预兆
(2)里程碑
(3)津津有味
(4)弱肉强食
(5)千姿百态(姿态万千)
3.(1)B隐隐
(2)A慌
(3)苍D
(4)C目
4.枯烂 转移 膛肚 昂挺 弃投
5.C
6.静 敬 劲 竟
7.略
8.略
9、略
10、略
二、阅读感悟
(一)11、A
12、C
13、我们还……情况
14、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15、承上启下 点明与上段一样,也是讲云与天气的关系
16、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移动就容易形成雨层云
17、略
(二)
18、CB
19、燕子是一种勤劳、聪明、善飞的益鸟。
20、善飞;繁殖力强;勤劳(或“善捕虫”);聪明(或方向性强)
21、两只瘦小的脚难以支撑其身躯;吞食猎获物、饮水、喂孩子吃饭
22、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钞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
23、D
24、“它们一会儿……滑翔几分钟”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燕子高超的飞行特技。或“甚至在……孩子们”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学会了在飞行中解决一切的本领。
25、燕子的身躯……三分之一;身躯呈流线型;两翅窄而长;振动快;尾巴长
26、列数字、打比方;主要(主);次要(次)
27、不能。燕子只是鸟类中最善于飞行的一种鸟,去掉”之一“,燕子就变成鸟类中唯一最善于飞翔的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三、28-32略
四.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