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文中子中说是什么-文中子中说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这句话出自《文中子·礼乐篇》。《文中子·礼乐》 中的其中一段话便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这句话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凡是因为利益、权力、情感等因素跟别人交往的关系,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关系是走不远的;只有那些用真心跟别人交往、做朋友的关系,才能行而致远。关于文中子:1、文中子的本名叫王通(584年-617年),字

文中子中说是什么-文中子中说

这句话出自《文中子·礼乐篇》。

《文中子·礼乐》 中的其中一段话便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这句话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凡是因为利益、权力、情感等因素跟别人交往的关系,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关系是走不远的;只有那些用真心跟别人交往、做朋友的关系,才能行而致远。

关于文中子:

1、文中子的本名叫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文中子是他的道号,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2、王通著有6部经典作品,包括《礼经》、《续书》、《元经》、《续诗》、《乐论》、《赞易》,在唐代已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了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别名:中说)。

中华经典书籍有哪些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60课/总第76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何人也。

子曰:“天人也。”

收曰:“何谓天人?”

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属于人;旷哉大乎!独能成其天。”

译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是怎样的人?”

文中子说:“是天人。”

薛收问:“什么是天人。”

文中子:“身躯渺小,与常人无异!修为广大,独自能成就自己的宇宙!”

仲长子光,河东隐士,精“老”“易”,与王绩交游。

《庄子·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庄子·德充符》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感受:

肉体小我,人如灯灭

精神大我,与天地长存

二一附曰:

《庄子·天下》有云: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谓之圣人。”

以天地为所宗为所向

志身家企国天下

修己安人

以为天人

以为圣人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9课/总第76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靖问任智如何,子曰:“仁以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译文:

李靖问使用机智怎么样。

文中子说:“应当以仁德为己任。小人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危害社会,君子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祸乱国家。”

感受:

《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一附曰:

共利仁道处

止于至善时

允执厥中

善巧方便

权变执中以生生

君子如是

以与天地同

小人随之

亦得以学大人

仁体义用

仁义礼智信

与时偕行道问学

仁字当头以用智

背之者

为贼为乱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8课/总第76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时,则王法不挠矣。”

译文:

文中子对李靖说:“王凝若得以重用,则国家法律不会不公正。”

感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二一附曰:

君子

志身家企国天下

德法双运

齐家治国平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7课/总第76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魏徵曰:“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徵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

译文:

文中子对魏徵说:“你和王凝都是生性正直的人。你通达,王凝耿直,若你们出仕为官,或得重用,或不得重用而归隐田园。

凝,王凝,字叔恬,王通之弟,王绩之兄,从王通受《元经》并整理《续六经》。

唐贞观初年任监察御史的,因弹劾侯君集被贬为胡苏令,遂辞官归田,后官至太原县令。

感受: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行,

天下无道则藏。

二一附曰:

天之直人

载道而行之人也

须是有用有舍

以行道于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6课/总第76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

文中子:“士人中有锦衣玉食仍乐于大道的,我还没见过。”

感受:

“士之品大概有三,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二一附曰: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此处与天地齐

天下公器之境也

超然物外矣)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此处精神灵性追求以为务

富贵,手段也,条件也

何累于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不识生意温饱止

何来集义致良知

一世不悟小人心肝自捆缚

锦衣玉食拉磨驴

无所不至一小人

终是境界下流为禽兽

故有夫子慨叹言:

“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5课/总第76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

译文:

内史薛道衡在长安拜见文中子,回来对儿子薛收说:“《河图》《洛书》等天地大道都在先生那里,你去拜他为师,不会错的。”

薛道衡,薛收之父,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

《河图》《洛书》,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成八卦。

感受: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二一附曰:

薛公明眼人

见文中子而识之

大道传人如是矣

嘱子善侍此师

以会大道

以学圣贤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4课/总第76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

译文:

文中子说:

“治学,只是博览群书吗?切记一定要贯彻大道。

作文,只是堆砌辞藻吗?切记一定要有补于道义。”

感受:

《论语·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卫灵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一附曰:

圣人之学

为学圣人

述而不作

文以载道

博古采今

仁体义用

落实生活

义者宜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3课/总第76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答。

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

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

译文:

李百药拜见文中子并讨论诗文,文中子却不回答。

李百药告退,对薛收说:“我上述魏应玚,刘桢,下谈梁沈约,谢灵运,梳理诗文写作中的四声八病,文章旨趣上的刚柔清浊,皆有条理,论述完美,然先生没回应,我说得不够明白吗?”

薛收说:“我曾听老师谈诗,指出诗的功用要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进而能成国家存亡的表征,让人明辨是非得失。

所以普通老百姓唱诗是向为政者展示民风民俗,为政者唱诗是向人昭示个人志向,采诗官采诗用来观察时代与民风的变化。

您现在汲汲于纵论齐,梁这些末流诗文,这正是老师痛心的,老师不回答是有原因的。”

感受:

应、刘,魏应玚,刘桢,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七人合称东汉“建安七子”。

沈、谢,梁沈约,谢灵运,萧衍,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术上精通而道上不明,终为末流。

二一附曰:

诗者

以言其俗

以言志向

以观其变也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于是征存亡,辩得失。

小人歌之贡其俗,

君子赋之见其志,

圣人采之观其变。

李百药论诗

以音韵节律

以齐梁末流

是枝节上用力

实在是

术精通而道不明

不自知而自以为荣

不自明而自以为是

文中子为主人

而待客以论诗

客人如是云云哓哓

主人唯以不应为雅

此幕经典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2课/总第76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密见子而论兵。子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译文:

李密拜见文中子谈论统兵作战之事。

文中子说:“仁义礼智信,这些我可以和你谈论;谋略,诡计,欺骗,勇力,这些我就不和你谈论了。”

感受:

李密,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少好读书,常乘黄牛,以《汉书》挂牛角,读书不辍。

大业九年(613)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后参加瓦岗义军,大破荥阳。

大业十三年(617),因受排挤而杀掉瓦岗军领袖翟让,翟宽兄弟。

后为王世充所败归顺李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不久后叛唐,为盛彦师斩杀。

仁义礼智信,体上功夫,

体上不能明,一生忙碌而无主宰。

二一附曰:

李密才技

为当时俊杰

文中子

圣人也

明体达用处

识得此人当下

料得此人未来

故委婉而言之:

“礼信仁义,则吾论之;

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2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1课/总第75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叔恬曰:“山涛为吏部,拔贤进善,时无知者。身殁之后,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

子曰:“密矣。”

曰:“仁乎?”

子曰:“吾不知也。”

译文:

叔恬说:“山涛担任吏部尚书,选贤任能屡进良言,当时无人知。离世后,天子向朝臣出示奏表,然后才知人才都是他举荐的。这该如何评价?”

文中子:“行事缜密。”

问:“这就是仁吗?”

文中子:“这我就不知道了。”

感受: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早年孤贫,喜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西晋建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每选用官吏,皆秉承晋武帝之意,并亲做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太康三年(282)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谥号“康”。

仁体义用

体上说是一物即不中

二一附曰:

山巨源密以用事

堪为赞

然是否是

仁义用事

不得而知

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以势相交者,势去则倾;以权相交者,权去则弃;以情相交者,情逝则人伤…,后面是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3、医学:《黄帝内经》,《抱扑子》,《千金方》,数学:《数书九章》,《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历史:《战国策》,《史记》《后汉书》,药学:《本草纲目》,法学:《大唐律》,《大明律》《韩非子》,哲学:《老子》,《庄子》《孟子》,纵横学:《鬼谷子》,杂学:《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司马兵法》,《六韬》……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著名的古代书籍更是如繁星点点,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1、《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3、《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中说》日课 (381~390)卷八 魏相篇

后面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出自:“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中说?礼 乐》)。

隋·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文中子·礼乐》《中说?礼 乐》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为了钻营势力而结交的朋侪,在没有势力的时候就会绝交 ;为了钻营财利而结交的朋侪,在没有财利时就会分离.

赏析:

一方面,礼乐相互对立。“乐”与“礼”分司内外,对立并重。《乐记?乐论篇》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就是要维持一定的联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怨恨;不同等级之间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加以区分,防止相互争夺。又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内心而出,礼是外在规范。“礼”通过各种外部行为区分贵贱敬疏,使人不争,“乐”通过音乐调和人际关系,使人无怨。

另一方面,礼、乐的目的一致,相互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所以说“礼乐之情同”。它们应该统一起来,相互补充。“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与“乐”有着共同的社会功用,是使人心和谐欢爱,人际关系和敬,从而合和天下。

礼乐相辅相成,中和和乐,大礼大乐会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达到最高境界便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战国汉唐诸子(4)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1月0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90课/总第109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火炎上而受制于水,水趋下而得志于火。故君子不欲多上人。”

译文:

文中子说:“火焰上蹿而终受制于水,水流向下却总能扑灭火焰,因此君子不愿凌驾他人之上。

感受: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一附曰:

君子行道,

北水南火!

水火既济,

春风化雨!

慈俭经世,

为天下后。

开物成务,

功成身退。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1月0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9课/总第109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严子陵钓于湍石,

尔朱荣控勒天下。

故君子不贵得位。”

译文:

文中子说:

“严光隐居垂钓于湍石而声名流传于世,

尔朱荣掌控天下却灾祸殃及其身,

因此君子不在乎是否身居高位。”

感受: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

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廷聘严光,但他隐性埋名,无心功名,退居富春山。

河阴之变

北魏朝廷由胡太后把持,胡太后重用宠臣小人,政治腐败不堪,境内内乱不止,朝廷毫无威信。其子孝明帝元诩逐渐年长,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于胡太后的秽行也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孝明帝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过望,立即发兵。后党得知风声后首先采取措施,胡太后和姘头一起密谋毒亲子孝明帝。兴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发表慷慨激昂的宣言,立元子攸为帝,是为敬宗孝庄帝,勤兵拥众,直指京师杀来。胡太后的爪牙四散而逃,尔朱荣大军顺利入京,胡太后见了尔朱荣还想辩解,昔日连见天颜机会都极少的尔朱荣牛气冲天,拂衣而去,派军士把胡太后和她立的三岁小皇帝扔入黄河淹。

但是,接着尔朱荣做了一件让后人唾骂的事。除掉灵太后和幼帝后,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怕今后不好控制,想诛杀立威,听从亲信费穆劝说,出了一个狠招:庄帝循河西至河阴,引导百官于行宫西北,告之朝臣说要祭天,不能请假。百官聚集之后,尔朱荣捡个高台四处望,立马于上,大声叱责说:“天下丧乱,先帝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言毕,纵兵大杀, 史称“河阴之变”。难朝臣人数极多,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资治通鉴》记载有两千多,反正是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杀个精光。 把迁到洛阳已经腐化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有了此事,历史上骂名滚滚。

二一附曰:

子陵钓湍,

尔朱尊荣。

君子初心,

得位素行。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天生之,地成之

大道沧桑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1月0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8课/总第109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收曰:“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如不得,斯无性者也。”

译文:

文中子对薛收说:“我没有见过喜仁好义而无法得到的。

如果无法得到,那就是不具备人的善心本性。”

感受:

仁者,体也,天地人一如,

义者,用也,天时地利人和。

二一附曰:

欲仁好义,无性不得。

心得元上光明见

事上生生坦荡行

素位初心

与时偕行

红尘经世

行为圣贤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1月0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7课/总第109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问:“圣人与天地如何?”

子曰:“天生之,地长之,圣人成之。故天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

薛收问《易》。

子曰:“天地之中非他也,人也。”

收退而叹曰:“乃今知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

译文:

薛收问:“圣人与天地万物存在怎样的关系?”

文中子说:“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圣人化成万物。因此天地确立准则而《周易》之道也就运行其中了。”

薛收问《周易》。

文中子说:“天地之中别无他道,唯有圣人之道。”

薛收告退后感叹:“今日方知修明人事可得天地之理。”

感受:

知时守位

天地之理

生生不息

圣人之道

二一附曰:

天地圣人

天生地长,圣人成之。

天地立人,《易》行其中。

天地人间,

人事修明,天地理得!!!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3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6课/总第109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仇璋问:“君子有争乎?”

子曰:“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

译文:

仇璋问:“君子有所争吗?”

文中子说:“遇到利益争相谦让,听闻义举争相作为,有过之处争相改正。”

感受:

《论语》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二一附曰:

君子有争:

见利争让,闻义争为,不善争改。

如是于天地人间

生生不息处

坦坦然

素位而行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3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5课/总第109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夫如此,故免。

老聃曰:吾言甚易行,天下不能行。

信哉!”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不会要求他人做力所不及的事,不会强迫他人做不该去做的事,不会逼迫他人做不喜欢的事。

只有这样才能免于灾祸。

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施行,然天下人却无法施行。

的确如此啊!”

感受: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二一附曰:

人所不及,君子不责;

不强不能,不苦不好。

言甚易行,天下不行。

君子之学

自律自省自修自成之学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以其身正,天下归之。

都是成人成己处

借世假以修己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2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4课/总第109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

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良以是夫?”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先选择而后结交,小人先结交而后选择。

因此君子少犯过错,小人多招怨恨,确实如此啊!”

感受: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二一附曰:

知而后行,先择后交,君子寡尤。

罔知冥行,交而后择,小人多怨。

心如镜照天地清明

观复见径以示后来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2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3课/总第109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仇璋谓薛收曰:“子闻三有七无乎?”

收曰:“何谓也?”

璋曰:“无诺责,无财怨,无专利,无苟说,无伐善,无弃人,无畜憾。”

薛收曰:“请闻三有。”

璋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收曰:“子及是乎?”

曰:“此君子之职也,璋何预焉?”

子闻之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

译文:

仇璋对薛收说:“你听说过 三有七无 吗?”

薛收问:“说的是什么呢?”

仇璋说:“不要求他人信守承诺,不因追逐财富使人怨恨,不独占利益贪得无厌,不言辞随便违背正道,不夸耀长处宣扬自己,不心胸狭隘抛弃他人,不与人争斗积累仇怨。”

薛收说:“请问 三有?”

仇璋说:“慈爱,节俭,不为天下先。”

薛收说:“你达到这种境界了吗?”

仇璋说:“这是君子之道,我如何能达到呢?”

文中子说:“唯有君子之德,方承君子之道。”

感受: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内体:道,无形无象,正

中相:德,有象炁态,止

外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有形固态,上

二一附曰:

七无何谓?

无诺责,无财怨,无专利,

无苟说,无伐善,无弃人,无畜憾。

三有请闻!

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君子

至道凝德

学为大人

三有七无

会于心

行于身

望道未至行于庭

天地仁间

何处不是坦荡荡!!!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2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2课/总第109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曰:“知善而不行,见义而不劝,虽有拱璧之迎,吾不入其门矣。”

子闻之曰:“强哉矫也!”

译文:

贾琼说:

“知晓善道而不躬行,见到义举而不奋勉,

这样的人即便用拱璧来迎接我,我也不会进入他的门庭。”

文中子听闻说:

“真是刚强正直的人!”

感受:

《中庸》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不变,强哉矫。

二一附曰:

知善不行,见义不劝,

拱璧之迎,不入其门!

风骨如是,强哉矫!

堪当大任,济苍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12月2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381课/总第108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多言不可与远谋,

多动不可与久处。

吾愿见伪静诈俭者。”

译文:

文中子说:

“人多妄言,不可与之共谋大事。

人多妄动,不可与之长久共处。

我情愿看到那些假装沉静恭谨的人。”

感受:

成事者

体静

用俭

多动者,心易躁

多言者,机易泄

二一附曰:

多言之徒,不可远谋,

多动之人,不可久处。

伪静诈俭,差拟可为。

绝学传承,识人为先。

承传绝学,为非常人!

谁能给我贴一下《中学》的详细内容

"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又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盖有当忧疑者,有不当忧疑者,然皆心也。文中子以为有心、迹之判,故伊川非之。又曰:"惟其无一己之忧疑,故能忧疑以天下;惟其忧以天下,疑以天下,故无一己之忧疑。"〔道夫〕

 大抵观圣人之出处,须看他至诚恳切处及洒然无累处。文中子说:"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又曰:"穷理尽性吾何疑?乐天知命吾何忧?"此说是。

 或问:"文中子僣拟古人,是如何?"曰:"这也是他志大,要学古人。如退之则全无要学古人底意思。柳子厚虽无状,却又占便宜,如致君事,也说要做。退之则只要做官,如末年潮州上表,此更不足说了。退之文字侭好,末年尤好。"〔焘〕

 韩退之却有些本领,非欧公比。原道,其言虽不精,然皆实,大纲是。韩子。

 器之问"博爱之谓仁"。曰:"程先生之说最分明,只是不子细看。要之,仁便是爱之体,爱便是仁之用。"

 蒋明之问:"原道起头四句,恐说得差。且如'博爱之谓仁',爱如何便尽得仁?"曰:"只为他说得用,又遗了体。"明之又问:"四字先后当如何?"曰:"公去思量,久后自有著落。"〔震〕

 或问"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曰:"此是说行底,非是说道体。"问"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曰:"此是说行道而有得於身者,非是说自然得之於天者。"〔节〕

 子耕问"定名、虚位"。曰:"恁地说亦得。仁义是实有的,道德却是总名,凡本末小大无所不该。如下文说'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凶,有吉',是也。"〔人杰〕〈萤,中"虫改田"〉录详。

 问:"'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虚位之义如何?"曰:"亦说得通。盖仁义礼智是实,此'道德'字是通上下说,却虚。如有仁之道,义之道,仁之德,义之德,此道德只随仁义上说,是虚位。他又自说'道有君子小人,德有凶有吉'。谓吉人则为吉德,凶人则为凶德;君子行之为君子之道,小人行之为小人之道。如'道二:仁与不仁';'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类。若是'志於道,据於德',方是好底,方是道德之正。"〔〈萤,中"虫改田"〉〕

 问:"原道上数句如何?"曰:"首句极不是。'定名、虚位'却不妨。有仁之道,义之道,仁之德,义之德,故曰'虚位'。大要未说到顶上头,故伊川云:'西铭,原道之宗祖。'"〔可学〕

 "坐井观天",谓天只如此大小,是他见得如此。须出井来看,方得。〔必大〕

 退之谓:"以之为人,则爱而公。""爱、公"二字甚有意义。

 原道中举大学,却不说"致知在格物"一句。苏子由古史论举中庸"不获乎上"后,却不说"不明乎善,不诚乎身"二句。这两个好做对。司马温公说仪秦处,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却不说"居天下之广居"。看得这样底,都是个无头学问。〔夔孙〕

 "韩子原性曰,人之性有五,最识得性分明。"蒋兄因问:"'博爱之谓仁'四句如何?"曰:"说得却差,仁义两句皆将用做体看。事之合宜者为义,仁者爱之理。若曰'博爱',曰'行而宜之',则皆用矣。"〔盖卿〕

 韩文原性人多忽之,却不见他好处。如言"所以为性者五:曰仁义礼智信",此语甚实。〔方子〕

 问:"韩文公说,人之'所以为性者五',是他实见得到后如此说耶?惟复是偶然说得著?"曰:"看它文集中说,多是闲过日月,初不见他做工夫处。想只是才高,偶然见得如此。及至说到精微处,又却差了。"因言:"惟是孟子说义理,说得来精细明白,活泼泼地。如荀子空说许多,使人看著,如吃糙米饭相似。"〔广〕

 问:"退之原性'三品'之说是否?"曰:"退之说性,只将仁义礼智来说,便是识见高处。如论三品亦是。但以某观,人之性岂独三品,须有百千万品。退之所论却少了一'气'字。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此皆前所未发。如夫子言'性相近',若无'习相远'一句,便说不行。如'人生而静',静固是性,只著一'生'字,便是带著气质言了,但未尝明说著'气'字。惟周子太极图却有气质底意思。程子之论,又自太极图中见出来也。"

 韩文公原鬼,不知鬼神之本只是在外说个影子。

 至问:"韩子称'孟子醇乎醇,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谓:'韩子称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至谓韩子既以失大本不识性者为大醇,则其称孟子'醇乎醇',亦只是说得到,未必真见得到。"先生曰:"如何见得韩子称荀扬大醇处,便是就论性处说?"至云:"但据程子有此议论,故至因问及此。"先生曰:"韩子说荀扬大醇是泛说。与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观之,则荀扬为大醇。韩子只说那一边,凑不著这一边。若是会说底,说那一边,亦自凑著这一边。程子说'荀子极偏驳,扬子虽少过',此等语,皆是就分金秤上说下来。今若不曾看荀子扬子,则所谓'偏驳'、'虽少过'等处,亦见不得。"

 至问:"孟子谓'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韩文公推尊孟氏辟杨墨之功,以为'不在禹下',而读墨一篇,却谓'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者,何也?"曰:"韩文公第一义是去学文字,第二义方去穷究道理,所以看得不亲切。如云:'其行己不敢有愧於道。'他本只是学文,其行己但不敢有愧於道尔。把这个做第二义,似此样处甚多。"

 先生考订韩文公与大颠书。尧卿问曰:"观其与孟简书,是当时已有议论,而与之分解,不审有崇信之意否?"曰:"真个是有崇信之意。他是贬从那潮州去,无聊后,被他说转了。"义刚曰:"韩公虽有心学问,但於利禄之念甚重。"曰:"他也是不曾去做工夫。他於外面皮壳子上都见得,安排位次是恁地。於原道中所谓'寒而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为宫室,为城郭'等,皆说得好。只是不曾向里面省察,不曾就身上细密做工夫。只从粗处去,不见得原头来处。如一港水,他只见得是水,却不见那原头来处是如何。把那道别做一件事。道是可以行於世,我今只是恁地去行。故立朝议论风采,亦有可观,却不是从里面流出。平日只以做文吟诗,饮酒博戏为事。及贬潮州,寂寥,无人共吟诗,无人共饮酒,又无人共博戏,见一个僧说道理,便为之动。如云'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喻',不知大颠与他说个什么,得恁地倾心信向。韩公所说底,大颠未必晓得;大颠所说底,韩公亦见不破。但是它说得恁地好后,便被它动了。"安卿曰:"'博爱之谓仁'等说,亦可见其无原头处。"曰:"以博爱为仁,则未有博爱以前,不成是无仁!"义刚曰:"他说'明明德',却不及'致知、格物'。缘其不格物,所以恁地。"先生曰:"他也不晓那'明明德'。若能明明德,便是识原头来处了。"又曰:"孟子后,荀扬浅,不济得事。只有个王通韩愈好,又不全。"安卿曰:"他也只是见不得十分,不能止於至善。"曰:"也是。"又曰:淳录云:"问:'禅学从何起?'曰云云。""佛学自前也只是外面粗说,到梁达磨来,方说那心性。然士大夫未甚理会淳录作"信向"。做工夫。及唐中宗时有六祖禅学,专就身上做工夫,直要求心见性。士大夫才有向里者,无不归他去。韩公当初若早有向里底工夫,亦早落在中去了。"又曰:"亦有一般人已做得工夫,道理上已有所见,只它些小近似处。不知只是近似,便把做一般。这里才一失脚,便陷他里面去了!此等不尽然,亦间有然者。"〔义刚〕

 退之与大颠书,欧公云,实退之语。东坡却骂以为退之家奴隶亦不肯如此说!但是陋儒为之,复假托欧公语以自盖。然观集古录,欧公自有一跋,说此书甚详,东坡应是未见集古录耳。看得来只是错字多。欧公是见它好处,其中一两段不可晓底都略过了,东坡是只将他不好处来说。〔义刚〕

 退之晚来觉没顿身己处,如招聚许多人博塞去声。为戏,所与交如灵师惠师之徒,皆饮酒无赖。及至海上见大颠壁立万仞,自是心服。"其言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此是退之款。乐天莫年卖马遣妾,后亦落莫,其事可见。欧公好事,金石碑刻,都是没著身己处,却不似参禅修养人,犹是贴著自家身心理会也。宋子飞言:"张魏公谪永州时,居僧寺。每夜与子弟宾客盘膝环坐於长连榻上,有时说得数语,有时不发一语,默坐至更尽而寝,率以为常。"李德之言:"东坡晚年却不衰。"先生曰:"东坡盖是夹杂些佛老,添得又闹热也。"〔方子〕

 韩退之云:"磨砻去圭角,浸润著光精。"又曰:"沈浸醲郁。"又曰:"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杜元凯云:"优而游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而今学者都不见这般意思。又曰:"'磨砻去圭角',易晓;'浸润著光精',此句最好,人多不知。"又曰:"只是将圣人言语只管浸灌,少间自是生光精,气象自别。"〔僩〕

 包显道曰:"新史做得韩退之传较不甚实。"先生曰:"新史最在后,收拾得事须备。但是它要去做文章,刬地说得不条达。据某意,只将那事说得条达,便是文章。而今要去做言语,刬地说得不分明。"〔义刚〕

 韩文公似只重皇甫湜,以墓志付之,李翱只令作行状。翱作得行状絮,但湜所作墓志又颠蹶。李翱却有些本领,如复性书有许多思量。欧阳公也只称韩李。〔义刚〕又一条云:"退之却喜皇甫湜,却不甚喜李翱。后来湜为退之作墓志,却说得无紧要,不如李翱行状较著实。盖李翱为人较朴实,皇甫湜较落魄。"

 浩曰:"唐时,莫是李翱最识道理否?"曰:"也只是从佛中来。"浩曰:"渠有去佛斋文,辟佛甚坚。"曰:"只是粗迹。至说道理,却类佛。"问:"退之见得不甚分明。"曰:"他於大节目处又却不错,亦未易议。"浩云:"莫是说传道是否?"曰:"亦不止此,他气象大抵大。又欧阳只说'韩李',不曾说'韩柳'。"〔浩〕

 韩退之,欧阳永叔所谓扶持正学,不杂释老者也。然到得紧要处,更处置不行,更说不去。便说得来也拙,不分晓。缘他不曾去穷理,只是学作文,所以如此。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入佛老,相和去声。倾户孔切。瞒人。如装鬼戏、放烟火相似,且遮人眼。如诸公平日担当正道,自视如何!及才议学校,便说不行,临了又却只是词赋好,是甚么议论!如王介甫用三经义取士。及元祐间议废之,复词赋,争辨一上,临了又却只是说经义难考,词赋可以见人之工拙易考。所争者只此而已,大可笑也!〔僩〕

 韩退之及欧苏诸公议论,不过是主於文词,少间却是边头带说得些道理,其本意终自可见。〔木之〕

《中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子 (584--617一说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谢世后,被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公元580-617年),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

王通家庭累世业儒,儒学渊源深厚,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学者。15岁在学术界就有一定影响,20岁西住长安,谒见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受到文帝称赞,但未实行,后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不久弃官旧里,不再愿意出仕为官,一心从事著书立说,授课讲学。

王通一生不辞辛苦,勤奋讲学,鞠躬尽瘁,而后已。他的学生很多,"门人自远而至",著名的弟子有董常、贾琼、姚义、程远、杜如晦、温颜博等,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材,对大唐开创基业起了一定作用。王通的著作很多,代表作是《中说》,又名《文中子》,是模仿《论语》而作,据说是在他的门人记录和追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其中记录了王通的言论、师生间的问答及弟子间的对话,共10篇,是研究王通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此外还有《续六经》,是模仿《六经》而作,但已佚。

兴邦安国,教育为先

王通把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他认为兴邦安国,教育在先,重在育人。教育学生,能以道德学问影响学生,终必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这也就等于为政,他说:"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道亦行矣,奚为不行。"王通辞官归里著书讲学,就是重视教育作用。所以说:"我不仕,所以才能成就学业。"他认为"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教育可使人成才,"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居在近处而了解远处的事情,处在今天而知道古代的事情,这是由于接受教育的缘故。"天生之,地长之,圣人成之,故天地立而易行乎其中矣。"所谓"圣人成之",即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成就人才、培养人才。他认为天地能生长人而不能抚养人,父母能抚养人而不能成就人,能成就人的只有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可见他对从事教育、培养人才的孔子是如何地向往,也可见他对教育的作用是何等地重视!他强调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人,得失在于教。

王通从培养能行王道与事君人才的需要出发,在继承先秦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把《六经》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他说:"《书》以辨事,《诗》以正性,《礼》以制行,《乐》以和德,《春秋元经》以举往,《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意思是说,《书》经的作用在于辨别事理,《诗》经的作用在于端正品性,《礼》经的作用在于制约行为,《乐》经的作用在于谐和道德感情,《春秋元经》的作用在于考察既住历史,而《易》经的作用在于预测未来,先王之道的蕴奥尽在于此了。值得提出的是,王通的教育内容中力排鬼神迷信之道,这在当时宗教迷信泛滥的时代能采取"敬而远之"和重视"知人"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王通还非常重视生产劳动的教育,他不仅亲自耕田,而且还告诫学生:"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他这样重视生产劳动的教育,在古代也还是少有的。

存道心,防人心

王通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思想,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他把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看得重于传播广博的知识技能,一个学生问他:"智可独行乎?"他说:"仁以守之,不能仁则智息矣,安所行乎哉"?可见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高于智育、指导智育的地位。他在《天地》篇说过:所谓学者只是能多多诵读么?那一定要贯通道义才行;所谓文人只能随意写作么?那一定要合于正理才行,智育为德育服务,德育通过智育进行。

关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王通首先倡明了"人心"与"道心"的矛盾和防止"人心"泛滥,以扩充"道心"的问题。他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难进也,故君子思过而预防之,所以有诫也。"他认为人的心有两个不同的表现,一为"人心",二为"道心","人心"与"道心"是对立的。由于"人心"会抑制、影响"道心"的发挥,因而"道"就很难前进,所以王通提出了"思过而预防之"、"存道心,防人心","以性制情"的道德教育任务。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

1 穷理尽性与推诚主静

王通首先提出了"穷理尽性"。他说:"曲而当,和而恕,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说:"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他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知命、穷理、尽性。所谓"尽性",指的是尽先天的善性--仁、义、礼、智、信。这是吸取了孟子的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方法。所谓"穷理",指的是学《易》,穷理要学《易》,用《易》来穷理,"《易》以穷理,知命而后及也","不学《易》,无以通理"。所谓"知命",他强调的是"知人事",他说:"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这与孟子强调的又有所不同,因为"人事"主要包括的是社会、人事的兴衰废立,社会变化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必然趋势。在知道这个"命"的基础上去穷理尽性,这在当时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王通还提出了推诚主静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静以思道","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谨。"还说:"太和为之表,至心为之内,行之以恭,守之以道。"王通强调推诚、主静、镇静、行恭谨、守道等,为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作了铺垫。不过王通所强调的推诚主静,不象理学家们那样偏颇过分,而是重视动静适中,如他所说:"动失之繁,静失之寡。"说明王通虽讲主静,但不失之过分。

2 敬慎诫惧与闻过知改

王通还提出敬慎诫惧、自省自克、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中说》载,王通"闲居俨然,其动也徐,若有所虑;其行也方,若有所畏;其接长者,恭恭然如不足;接幼者,温温然如有就","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蹈,直而有礼,其惟诚乎"!他提出要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个人道德修养,做到行动要缓慢,若有所思;行动要稳重,好像有所畏惧似的,接待年长者要恭敬,接待年幼者要温和,时时谨慎,事事小心,处处诫惧,唯恐有所失。

王通还继承了古代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思过迁善、闻过知改。他说:"君子思过而预防之,所以为诫也","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过而屡闻,善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严格检查自己的过失,待人宽,对己严,这是很难做到的,"我未见见谤而喜,闻誉而惧者",但又是应该要求的,所以他对善于闻过,知过的人,格外赞赏。他还进而要求补过、改过,他说:"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他认为文过饰非,不是君子,有过不文饰,争改补过,才是君子!

3 寡言无争与自知自胜

王通反对多言相争,主张寡言无争。他认为只有寡言无争才可以少过、息谤、止怨、免祸、远谋、与人久处。他说:"多言不可与远媒,多动不可与久处","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

王通认为:"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勇力不为勇,勇于义才算勇,勇于知己和战胜自己才算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贵有自知之明,善于认识自我,恰当估计自我,并努力战胜自己的不足,超越自我的人才算是英雄。

"进道"之方

王通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为了"进道"。他说:"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求学的目的不在于进利、博诵,而在于进道、贯通,他认为进道之方有四:

1 言志谈心与因材施教

王通效仿孔子,经常与学生言志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性行、才能,在答问讲论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因材施教。如魏征曾讲过自己的志愿在于辅佐明王,在朝堂上进尽忠诚,知无不言;在平时退思君主的过失,竭力补救。王通鼓励他说:自古以来英明的王岂能无过?只在于能从谏改正就是了。君主失于上,臣子补于下;君子谏于下,君主从于上。这样王道就不会差跌了。王通了解到魏征的性格正直坚强、敢作敢为、挺拔不挠、处贫贱而不忧惧,即予以指导说:继续加强和发扬优点,再用礼乐来成就你的文采,就是完全的人才了。

王通效仿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个性,能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学生的特点:"义也清而在,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而肃,逵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玄龄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施以不同的教育,发挥学生的特长而弥补其不足,这正是王通的教学特点。 2 积极进取与专心有恒

王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激流勇进,他说过"有道则藏,无道则彰"。他还通过对古人古事的评论,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能近取譬。如他推崇王猛有三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即:事上慎密、对下温和、临事果断。他称许谢安简约、王导恭敬、温峤刚毅。他也评论过嵇康、阮籍、刘伶、王戎等人的过失;对于谢灵运、沈约、鲍昭、江淹、吴筠、孔皀的文章义理与风格也有评议。他还肯定了曹植"善让"、"达理"并能"自污其迹",可谓"远于刑名"了。用学生们所熟悉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便于从中汲取合理而有益的东西,积极上进。

他要求学生专心有恒,不杂学。他说他的平生之志在于"愿圣人之道行于时",所以他"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以此精神教育学生意志坚决,行动专一。

隋代有个儒学大师叫王通,15岁时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游历四方,后来面见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隋文帝赞赏,被召之为官。后来,王通辞官归乡,一心将兴王道的志向付诸于著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去。他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做贡献。王通前后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续六经》,也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弟子多达千余人,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都是隋唐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王通教学,分门授受,他的学生窦威、贾琼、姚义授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授受《乐》,杜淹、房乔、魏徵授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授受《诗》,叔恬授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授受《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和“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门类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新鲜内容的儒学理论。

王通去世后,学生们私下为他上谥号为“文中子”。为了纪念他,同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众弟子模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王通的《续六经》在唐代失传,只有《中说》流传下来。

《中说》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包括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

《中说》虽在形式上仿效《论语》,在内容上却有所创新,并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首先,王通以昌明王道、振兴儒学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依靠各种人才,而人才的养成必经学校的培养,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学才能振兴。

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合三教的合理途径。

王通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

王通在一生为振兴儒学奋斗的同时,非常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

他首先说明了“人心”与“道心”的矛盾,以及如何防止“人心”泛滥和“道心”扩充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的道心即是人类性善的本源,由此善性便可派生“仁、义、理、智、信”五常。

此外,王通还主张“正心”、“诚”、“静”、“诫”、“敬慎”、“闻过”、“思过”、“寡言”、“无辨”、“无争”等。

一方面,王通在儒学讨论的传统问题上加以强调与发展的,如主张“正心”、“诚”、“闻过”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老庄、佛释的某些思想,主张“无辨”、“无争”、“寡言”、“静”、“诫”,使传统的儒学道德修养的理论更加丰富。

除了一般道德修养的问题之外,义利关系这个自孟子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受到王通的关注。在他看来,仁义道德是与功利私欲相对立的。在《中说》中,他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仁义道德与功利私欲的关系,突出表现了他要存道义、去私利的主张,以及卫道精神。尽管魏晋以来,名教衰落,但王通对儒学及道德伦常的复兴颇有信心,打算放弃世人的焦点,“取其所弃”。

王通针对魏晋以来士风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斥责和讥讽那些只知“聚财”,不知“聚德”的豪门贵族和“靡衣鲜食之士”。赞扬了那些“重道义,轻王侯”,能“恶衣薄食,多思寡欲”的君子。

虽然从王通讲学和著述的形式上看,是简单地恢复和振兴传统儒学,但这一恢复和振兴的对象并非汉魏儒学,而是孔孟等儒学始祖,要从传统儒家的经典中寻找出适合当时社会政治需求的,能与佛道思想影响相抗衡的内容。因此,王通的努力就是唐代儒学改革的滥觞,是宋代理学的先驱。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王通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排序仅次于儒学大家荀子和扬雄,到了宋代,理学中道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曾盛赞王通,并认为他超过荀子和扬雄。